中午躺床上打算小憩一会儿,因此拿起床头的kindle打算读一会儿(阅读是我缓解焦虑的助眠剂)。翻开了挪威作者阿澜▪卢的《我是个年轻人,我心情不太好》这本书。这应该算是一本碎碎念的书吧,书中是他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无厘头的奇思妙想”。很像纪录片《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或者说是电影《濑户内海》的文字版,于我来说就是无聊又上瘾的作品。
他25岁,读着一个学士学位,他被时间、空间、意义这些事情烦扰着。他知道的东西多得难以置信,他知道很多名字,年份。数以百计。
但是...
他会买一个打地鼠满足自己无聊的生活,但选礼物之前会列一个表,写下要买的小东西必须满足的几点要求。最后,选择了一套打地鼠玩具。他会连续几天一直玩打地鼠,以此缓解自己的消极情绪。
他会在哥哥的书架上选择阅读一本关于时间的书,和朋友探讨时间和相对论,会自己静下心来思考宇宙的起点和终点,光年,太阳系。他会因为读到“宇宙里银河系总数加起来是一个看上去接近一百亿的数,其中每个都有将近一千亿颗太阳这么大的星星”这些“”荒谬“”的数字而心情大好。因为看到了自己的渺小而解脱,对于所谓自身责任的解脱。
他会跟偶遇的邻居小孩比赛看谁见过的动物最多,也会在孩子闹脾气不肯跟父母去外地爷爷奶奶家时答应做babysitting,哄宝宝睡着后坐在阳台,望着城市,细品一杯水,又想入非非,不知不觉坐到黎明。
这个年轻人,他像个天真的孩子,像个温柔的爸爸,像个孤独的人,像个疯子,又很像你我,不是吗?
读着读着,困意袭来,放下Kindle准备让大脑自由翱翔。闭上眼睛,大脑闪现一个问题“如果可以有一项特异功能的话,我会选择什么特异功能?”
其实,这个问题我很久之前就想过一次,好像是有一次刷到一个街访的视频问路人类似的问题吧。我当时思考了一会儿就心里有了答案。我想自己会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这样我就会读懂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了解每个地方的文化,和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交流。
再深一步思考,我为什么想了解各地文化和与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交流?因为我一直给自己的定义是社恐,不想跟任何人交流,我恐惧一切人类,我恐惧一切冲突。只要与他人交流就会产生分歧,有分歧就会产生矛盾。但我的实际体验是,我喜欢旅行,我喜欢和不同国家的人聊天,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文化。记得有一次在回国转机的时候,遇到一位摩洛哥来中国读书的学生。因为飞机晚点6个小时,我们在航司问讯处相遇,在这6个小时让我对穆斯林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了解了一点摩洛哥这个陌生的国家。而这不涉及隐私和利益关系的萍水相逢,可以是一次坦诚、安全而又有趣的相遇。
我在国内旅行时我是很少去主动和相遇的人聊很多或者建立连接的。我在思考,我为什么会这样区别对待呢?有很多原因吧。我害怕被骗(年少的时候遇到过不少这种情况);我害怕被评判,往往在路上遇到个人,就会因语言的便利和“热情”而去问很多自己并不想回答的私人问题,害怕被高度统一的价值体系评判,而且以过来人的姿态硬塞给我并不需要的建议;我本身不善言辞并充满着好奇心,而相似价值体系输出的相似观点的人,我是没有好奇心驱使我去做这种有效而愉快的沟通的。
这也并不是说我对同胞抱有敌意或者偏见而保持距离。我有次在回国的飞机上遇到一位在英读博的学生,我们座位挨着,几乎聊了一路,让十个小时的航行少了不少煎熬与疲惫。我们会分享各自在国外的所见所闻,国内、国外政治、经济、生活各方面的看法和理解。
这样一步步地分析和追问,我似乎对自己的了解更近了一步。可能这也印证了我闺蜜对我的判断,她说她一点都没觉得我很内向,甚至是有话痨的一面的。我以前对自己的看法有些片面了,我在大部分人面前表现出的我,只是不想主动参与的我,是没有引起我好奇心的社交我所能给予的正常反应。无需指责自己,不喜欢在人前装,是因为我对每个人真诚。而对方因为我的不装而不开心则是对方不喜欢真诚的表现,那更没必要持续这段并不真诚或不被接受的关系。这是对自己的保护与宠爱。
对于不爱社交的人,能遇上有趣的人、善良的人和有边界感的人是很难得的,如果遇到了就珍视和维持,如果遇不到也不要沮丧,毕竟这才是常态。在等待期间,让自己变成那样的人,至少可以和自己做朋友。
每天都有奇思妙想的人应该是很有趣的人吧,每天能把自己奇思妙想的东西落于行动或者文字中也是一种能力,说实话,我很羡慕。
总结下来,我内心是渴望交流的,只是因为内心的敏感与不安,我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而选择了与任何人保持着距离。我喜欢有边界感和有趣的人,我喜欢能包容多元价值的人,我喜欢尊重他人生活方式的人。和他们聊天,一定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