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者的本职工作应该是追求真理。但是近年来,学术界的一些浮躁功利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一些学者的所作所为偏离了追求真理的轨道。追求真理是学者们的崇高使命,但并不代表只能依靠他们自身的“自律”,自律的同时,他律也很重要。而他律,指的就是环境和制度的约束。
造成这种功利浮躁的学术风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者个人角度来讲,论文和课题的数量直接与他的切身利益挂钩,影响着他职称的评定,影响着他的岗位晋升,影响着他的研究经费。这些东西的评定机制中,论文数量占了很大的比重,这就导致一些学者为了达到考核以及评定标准而不择手段的追求论文数量,抄袭剽窃、学术造假的行为就滋生了。此外,由于部分学者缺乏对知识产权的敬畏,明知抄袭不对但是依然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许他并不是不知道抄袭等学术不良行为是违法行为。但利益熏心,追求功利的愿望胜过了坚守追求真理使命的愿望。
从社会角度讲,学术造假的惩罚力度低,论文的审查机制不完善,二者助长了学术界的侥幸心理。由于身边的一些不良学者依靠弄虚作假轻易的就获得了名誉和利益,就会有一些没有坚守住职业操守和底线的学者动摇,进而使得学术界的不良风气越来越浑浊。此外,在科研项目基金的发放中,论文数量所占比重过大,由于学者们平日工作繁忙,无暇完成论文指标,而完不成指标就直接影响着他的科研基金,一些本想坚守职业操守的学者也被逼无奈的选择了学术造假。
既然知道问题所在,就应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首先,要重建一个更加人性、科学的职称评定制度,岗位晋升制度,以及科研经费发放制度,不能一味的以论文数量等为考核评定指标,要综合考量学者的科研态度、科研精神、科研成果等,不要让学者面临走头无路,只能学术造假的困境。其次,加大学术造假的惩罚力度,严惩学术不端行为,消灭学术界的侥幸心理。同时,建立完善的举报机制,让业内甚至业外大的人共同监督学术行为,学者迫于被揭发检举的压力,也会本分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踏实地追求真理。
人的本性是趋利的,在利益面前,难免会有动摇之心。这时候,就体现了他律以及环境的重要性。自己、业界环境、制度,三者合力推动学者做好本职工作工作,积极追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