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虽为同性,但是世上的父子,至少从表面上看,在感情上却并未那么深厚,比如我与父亲,以及儿子与我;其实,事实上完全不是如此,并非父亲没有感情,只是不善于表达感情,日久天长,就忘记了表达的需要了。
在父亲尚在人世的时候,父亲常常是被忽略的那个,我每次打电话回去,接电话的几乎是父亲,偶尔母亲说和你父亲说句话吧,父亲接过去,几乎每次都是例行说几句客套性的话语。然后就在把电话给会了母亲,其实,每每这个时候,我都能感觉得到父亲“话不投机”背后对儿子的那份深情厚意,也许,就是因为同为男性,所谓的“男儿有泪不轻弹”的世俗观念,或许是男人的那种固有的要强不示弱的劣根性,使父子同为男人却不作“儿女态”不诉“儿女情”吧。曾记得在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作品《女神》里有一篇关于老龄男女的不同也说到过男人的这种本性即劣根性,说的是女性往往不顾及面子问题,比较爱唠叨,喜欢向别人示弱,注重实际实用性;而男人却恰恰相反,往往爱撑面子,喜欢要强,常常不实际比较虚荣,看来男性在这方面,还真的有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意思。说好听点,就是男性的要强的“硬汉”形象害的,而这一世俗赋予给男性的虚假形象,却真真切切是害死男人最致命的一个硬伤,让他们不敢轻易撕扯下世人硬塞给男性的这一外强内干的虚假面容。
在之前,真的不了解父亲的内心,一方面是有什么事情,基本是和母亲沟通与交流;其次是真正做主的也是母亲,这是我们社会上“女主内,男主外”的家庭分工结构决定的。同时,还有父亲本就是一个内心丰富但嘴上木讷不善言谈羞于表达情感的人,我们做子女的也许是因为父亲的这一个性的遗传,内心有爱但口中难言的人。双方基本很少交流,其实,在父亲病重住院的时候,我有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很多次主动和父亲说说话,聊聊天,但是,还是并没有真正打开父亲的心扉,也许,和父与子同为男性的天然禀性有关。虽然浅尝辄止地交流和沟通,也对父亲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父亲内心的感情的粗糙和丰满。但是碍于面子,也还有在有人的场合下,还是没有深入的父子心灵的交流。
也许,失去才会懂得珍惜,直到父亲走了之后,才感到深深愧对父亲。现在,每每想到父亲的离世,父亲一生一世的勤奋顾家、辛苦操劳、日夜奔劳,真正感到父亲的一生是没有好好休息一天,甚至是一刻的福分,想到此处,心中自然是潸然泪下。在父亲病逝后,才发现在自己表面要强看似无情的表面,骨子里其实也是藏有深情厚意的,那是隐藏骨子里流淌在血液的。自从父亲走后,感觉自己好像变得更容易动情,很多时候,看影视中看到父子离别,或父子面对而无言的沉默处,内心里也时时有波澜,眼中会有泪花。也许,这些都是父亲的离别让我发现了内心深处的那个真正的自我,也许,这一点和我真正喜欢抒情性的文字以及爱阅读和写作的性情有关,
而如今,儿子和我,也是如此,我们都是个性比较内敛的人,言辞上不善于表达,尤其是平时表达自我对对方的感情。虽然,遗传的原因,我们脾性都是比较易怒的人,但是,父子之间血脉相连,骨子与血液的沉淀的那些东西依旧强烈,所以,正如那句话:“知子莫过父。”我比较懂儿子的想法,但是不善于言语的沟通,也许,这本就是男性的弱点,女性的强项吧。但在另一个方面,儿子与我在口头言语上的不善,却转换到了书面表达的优势上去了,通过书写,有一种间接的时效的延长,缓解了当面的口口相传的直接即时性,主要还是男性劣根性深层的原因:个性要强或是硬汉形象羞于表达。这是我在儿子的家长会上,班主任老师让每一个小孩给父母亲写几句心里话,我看到儿子写的那些至诚懂事的言语,真正直抵我内心的软肋,心里有一种酸酸的感觉,也有一种甜蜜而温暖的感触。在那个时候,真正发现儿子并非是平时看到的那个天真调皮的孩子,他内心还是真正懂得父母的。这种时候,尤其在我和妻子发生矛盾吵架的时候,也能常常看到儿子说出那极为懂事有理的话,无论是劝说他妈妈还是我的,都是很打动我心的,儿子其实是一个心灵细腻的人,只是平时,作为还是孩子的他,属于孩子的他,贪玩是儿童的本性,也应该是一个孩子真正的童年的生活,不该让一个孩子不像一个孩子,所以,每次看到儿子说出那些颇为懂事有理的话,心里也既不是滋味。
父亲已经离我而去了,我对父亲的情深,没能在父亲在世时,顺利传达给他让他感受到,我心惭愧已经成为永远的遗憾。在和儿子仅十二年的父子情深的这段生活中,儿子是懂得我的,而我却还未必真正懂得或尊重他。很多时候,心有愧疚。这一父子情深,是儿子送给我今生最为宝贵且厚重的礼物,在余生中一定得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