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吴姓状元7⼈
6:吴鲁(1845~1912),字肃堂,号且园,晚号⽼迟,⼜号⽩华庵主,福建晋江池店钱头村⼈。⽣于台湾府嘉义县他⾥雾菜⽠寮(今台湾云林县⽃南镇),家境贫寒,五岁从学,⼋岁随⽗回福建。光绪⼗六年(1890)庚寅科状元。是泉州及福建科举时代最后⼀位状元。
吴鲁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光绪⼗七年,吴鲁出任陕西乡试副考官。同年,转为提督安徽学政。⼆⼗年,代办江南乡试。⼆⼗⼆年,母丧回乡。三年后服丧期满,出任国史馆纂修,教习庶吉⼠。
光绪⼆⼗六年(1900),庚⼦事变,吴鲁充任军务处总办,困居京师宣武门外南柳巷晋江会馆。他愤恨朝廷丧权、官吏误国,更痛恨外国侵略军烧杀抢掠,将在京⽿闻⽬睹之事,缀以史实,撰写诗篇成《百哀诗》集,史家认为该诗集“堪称庚⼦信史”。
光绪⼆⼗七年,吴鲁出任云南乡试主考官。⼆⼗⼋年,任云南学政。三⼗⼀年,朝议停⽌科举,各省学政专司考校学堂事务。
吴鲁以振兴⽂教为⼰任,把兴学育才当作施政的第⼀要务。督学安徽太平府时捐俸5000⾦倡导修复翠螺书院,并为书院作记。光绪三⼗⼆年,吴鲁同各省督学赴⽇本“考察学制,兼及农⼯兵商诸政”。返京后被任命为吉林提学使。他以⼩学为基础,师范为枢纽,兼及实业、法政,各种学堂如⾬后春笋纷纷成⽴。仅半年,当地⼩学、师范等新式教育及实业⽅⾯均有长⾜发展。
督学云南时,从云南实际情况出发,认为不能强求与其他地区⼀致,提出此地之要,务精其化学,冀开农矿之利源。以中学为普通,以西学为专门,应兼者兼之,应分者分之。吴鲁勤勤恳恳,⼗年如⼀⽇。“丁未(光绪三⼗三年)⼆⽉,将军专折奏闻,奉旨赏给⼆品顶戴。”光绪三⼗四年,吴鲁在京学部丞参上⾏⾛供职。吴鲁⼼系国运,为了振兴教育,他提出建议,特上《请裁学政疏》。因兴学育才成效卓著,诰封资政⼤夫。
宣统元年(1909)吴鲁仍在京学部供职。宣统三年,充图书馆总校。不久,奏请开缺回籍,辞职回乡。⾟亥⾰命后返回福建,于厦门⿎浪屿林菽庄(台湾籍友⼈)处寄居。民国元年病逝,享年68岁。吴鲁能书善画,其字体沉雄峻拔,⼀⽣读写不辍,著述甚丰,有《读礼纂录》《蒙学初编》《兵学经学史学讲义》《教育宗旨》《国恤恭记》《正⽓研斋汇稿》《正⽓研斋遗诗》等。
据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载,康熙三⼗年原拟吴昺第⼀,戴有祺第⼆,杨中讷第三。康熙帝以书法将吴戴两⼈易位,吴昺的状元成了榜眼。乾隆六⼗年,第⼀原为刘墉,⾼宗将其抑置⼆甲第⼆,拔吴鸿为状元。这样,清代吴姓状元⼀失⼀得,刚好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