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法
阳明心学
一、参破生死
《传习录》:‘’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怕死:人类一切行为的驱动力!人生本是一场心制造“心世界”的电影。在死亡之前去体悟死亡,是走向开悟必经之路。
《心经》中:“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生命本无生和死,我们应无惧生和死。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
“超凡入圣”就必然有着一种“超越生死”的态度。当人遇到生死,并且能参破它。你会发现,其实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从死亡的角度看向生命,就会懂得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因为生命本无常,如果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死的理解越早,就能越早放下对死亡的恐惧,那生命质量就会完全不一样。
二、心即理
我的心就是天理,我的心就是良知,我就是一切万有的存在,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
从宇宙主导论,变成意识(良知)主导论,意识即一切,一切即意识,先完成一个价值观的转换。十方虚空在汝心中,宇宙在我之内。
三、知行合一
阳明先生向学生解读知行合一。阳明先生言:“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这一个工夫须著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
我们在待人接物和的每一个当下(念头),时刻保持良知在场。换言之,就是要对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始终保持了了分明的观照和觉知——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然后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这就是知行合一。
净心(修念)之法:
1.观照之法(即时时保持觉知状态),口诀:念起即断,念起不随;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2.质疑之法,解构自己的念头或根深蒂固的信念。参考美国拜伦.凯蒂的转念功课。
3.种植之法,是往我们心里种植正念的种子,让它发挥作用的方法。比如在片土地上多种些鲜花,如果鲜花多了、旺盛了,杂草就会减少,——用鲜花覆盖杂草。
知和行本来就是合一的,不是分离的
这个知不是 知识的知,也不是 知道的知
而是 :良知,此心光明,如如不动
知行合一的三种状态
1.在和平中行动(最基本要求)
2.在享受中行动(高一点标准)
3.在兴奋中行动(最高境界)
希腊的兴奋就是神的意思,所以只要兴奋的去做一件事情,你就是神。
知行合一,是与神的合一,这是一个信念系统的世界。只要想,虽然没有行动去做,但是也是行,因为起心动念皆创造,
一念起惊动十方神刹,比如你觉得自己贫穷,你虽然没有去做贫穷的事情,但是你只要想着自己贫穷,其实就是在行动了,因为你就已经在创造你贫穷的人生了。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本来就是合一的。但是要正确的行动,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四、致良知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无上心印,圣人教人“第一义”,吾圣门“正法眼藏”,更是“千古圣贤相传一点真骨血”。
“致”就是体认、扩充、践行之意。
一切圣贤学问,归根究底,都在于体认内心本具的良知;一切道德践履,也无非是在心上做为善去恶的功夫,并把这种功夫扩充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而推至万事万物。
用现代语言来讲,致良知就是开启、扩充、运用你内在的正能量。
人生的一切意义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良知。
阳明心学”致良知”心法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儒释道”博大精深、玄奥无穷的正眼法门,从而为更多众生开启内心“良知”伟大力量提供了一条光明大道。
《传习录》中:“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就是你有多少的念头,多少的思想,不用管,这里一觉,都自消融。”所以真正对待你的头脑,对待你的想法的方法是觉它,不要去控制它,不要去抗拒它。
另外《传习录》:“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要不欺它,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这是何等稳当快乐。”
庄子言:“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就是我的心像镜子一样,他来什么我照什么,他不来了我不期待,他来了又走了我也不追,他该走就走,该留多长时间就留多长时间。这就是你的心,就是你在觉。
阳明先生:“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古圣先贤的教导说:不要操心你的人生,但要操心你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