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经历过人生的倦怠期,那段时间里总是被挫败感包裹着,做事缺乏动力,对未来的方向既困惑又迷茫。
我们以为这是类似中年危机的表现,其实那只是表象。本质的原因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自我正在觉醒,它与现实生活的脱节让我们产生了灵魂与肉体相背离的感觉。
在社会中挣扎,难免被赋予各种身份和角色。有太多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努力迎合他人的需求,活成别人眼中期待或羡慕的样子。但我们真的认真思考过,自己在内心深处,究竟喜欢做什么事情,想要过怎样的人生呢?
澳大利亚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休·麦凯,在近60年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经历中,发现了真实自我的20个常见“藏身之处”。
在《内在自我:发现真实自我的乐趣》这本书中,休·麦凯深度解析了各种频繁发生的社会现象和案例,帮我们剥开层层包裹的外在表象,直达内心深处,更清醒地认识自我。
01 当习惯变成瘾时,我们便在不知不觉中远离了自我
随着现代社会中各方面压力的不断增大,很多人选择了酒精这种麻痹神经的放松方式。从最开始的一杯,到几杯,再到几瓶......酒精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自我逃避途径,却也让很多人愈发依赖,在不知不觉中沉迷或上瘾。
“当任何行为演变成重复性、强迫性的习惯,并且让人感觉自己的生存或者至少自己的精神无法离开它时,成瘾就会发生”。
我们以为“酒后吐真言”可以让自己说出心里话,不再背着厚厚的伪装,但现实却是:“昨天晚上我是不是说了什么不该说的?如果冒犯到了你们,真的很抱歉”。
看吧,酒醒之后,依然要面对残酷的现实,重新把自己层层包裹,说着违心的话,做着违心的事。酒精并不能让我们彻底摆脱束缚,反而还要在清醒之后收拾烂摊子。
上瘾行为也并不仅限于酒精,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低头族”就是对手机上瘾的典型。
他们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浏览手机上,聚会时不再与朋友、家人交流;在路上与外界隔绝,也无心观察身边的风景。
对手机上瘾不仅降低了我们与外界交流的欲望,还通过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压抑了我们内心想要自省的声音——屏幕里的新鲜事抢走了我们所有的关注力,剥夺了我们原本可以用来自省的时间。
我们很容易被各种娱乐消遣行为诱惑,慢慢从习惯发展成上瘾。这些行为逐渐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和欲望,让我们无从关注自己的内在。
02 忙碌本质上是自己的选择,是逃避真实自我的借口
在“时间就是生命”观念的宣传下,忙碌被抬高成了一种社会美德。似乎我们只要闲下来,就会被认为是在浪费光阴和生命。
所以我们可以用光明正大的理由拒绝与家人的共享时光,回避与伴侣的深入交流,摆脱在孩子身上花费的时间。
一句“我很忙,工作上还有许多事情等着我去处理”似乎变成了可以被普遍接受的万能逃避借口,许多人借此摆脱自己在家庭中需要承担的责任。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同时也剥夺了他们恢复精力和自我反省的时间及意识。
我们之所以会这么忙碌,其实主要还是因为自己想要忙起来,喜欢变得忙碌。因为忙碌可以帮我们避开不喜欢的社交场合,逃避婚姻或亲子关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戴着忙碌的面具,逃避了外界,也逃离了真实的自己。
因为忙碌,我们没有时间审视自己的内心,没有机会发现人际关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失去了建立稳定心流的关键时期。
现在很多人在退休后感到无尽的空虚和寂寞,就是因为他们一直习惯了用工作去麻痹自己,逃避内心的声音。当人生不再需要工作时,他们找不到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灵魂的能量无处安放。
忙碌不应该成为逃避的借口,我们此刻不想面对的东西,终有一天将会爆发,以更失控的局面让我们避无可避。
在忙碌之余,我们需要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一直这么忙碌?这样做是否真的有必要?我是否因此失去了完整的自我?
写在最后
休·麦凯在《内在自我:发现真实自我的乐趣》中详细介绍了20种人们用来逃避自我的方法,藏身之处越是舒适,人们往往就越难以自拔。
如果我们选择忽略内心的声音,继续逃避,我们的生活质量会大打折扣不说,内在的自我潜能也会被压抑和否定,逐渐泯于众人。
想要摆脱外界的束缚,挣脱内心的枷锁,不妨跟着这本《内心自我》,从勇敢找回真实的自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