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联合创始人脱不花写了一篇11个人生必杀技,38年亲测有效,其中有一个一惊一乍定律。
我的感受是:一惊一乍定律适用于各种关系。
我们常常看到生活中一个越“好”越“完美”的人,往往容易遭遇很多不公。
她是一个好老婆,媳妇,好妈妈,她出得厅堂下得厨房,可还是被不如她美丽善良的小三小四小五取代了。
为什么?!
因为即使你做得再好,如果只是正常的好,就会习以为常的被忽视。即使你的起点已经很高,但是你只是起点高的一条水平线。没有给对方“峰值体验”。
在职场,同样的道理,你的工作四平八稳完成得不错,时间久了,这成了常态,“完成得好”只不过是预期内。给不了老板什么惊喜。
结婚7年,前6年我都会有意无意去用“一惊一乍定律”,生活过得太平稳安逸,就容易审美疲劳。我会不定时的“作”一下,弄个“小别”之类的。或者没有任何缘由的小失联一下,自己独自去放松放松。习惯了在一起,他就会为意外的失联紧张、担心,这就是我想要的结果。
当然方式有很多种。这样做不是“无聊”,也不是“无事生非”,而是我们需要不定时、不刻意的被“事件”提醒:珍惜平凡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人。
如果他笃定你会在原地,你98次在,2次出乎意料跑出去好远,他才会恍然发现,你在身边的98次是多么可贵。
这也是一种“一惊一乍”。
如果老板常给你额外加工作,你100%接受,刚开始他觉得你还不错,过一段时间渐渐习惯,就变成你分内的事。你接受是本份,不接受是消极怠工。
假如换一种方式:40%接受,60%拒绝额外工作,老板会摸不清你的门路,自然而然对你的完成完美度没有太多要求,也会意识到这是额外加的工作,你接受就是帮忙了。
“一惊一乍”有时候还挺必要的。
因为你即使再好,时间久了,就成为一种习惯,就如你很美,美到审美疲劳,也就不觉得有啥稀罕。
因为你的行为很稳定,也意味着被看透,知道你会怎么做,太了解你这个人,常常容易被利用。
岁月静好,当它太静,我们轻轻吹起一层波澜,当它太动,我们又安抚它归于平静。人生就是一种体验、一场折腾,一次不能回首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