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年1月22日开始放假,我没有想到自己会在家待这么多天。今天是不出门的第23天,除了不出门以外,生活还在继续。
1
1月21日,本来爸妈会乘这天的飞机来北京一起过年,但从19日起,我和家属就感觉到了一点不对头的气息。我还有点犹豫,纠结爸妈不能来、得自己做饭这样的小事。家属当机立断,说明了来的弊端,大清早让我打电话给爸妈说明并退了票。最后证明,没来才是对的,大家都更放心。
这是最后一天在办公室工作。下午我去隔壁药店屯了一些口罩,下班时把公司电脑也背回了家。
2
1月22日,最后一天工作,我们已经是在家办公了。这会儿感觉紧张的气氛已经蔓延开了。我本来下午约了B超,犹豫再三,没有去。1月23日开始正式放假,但假期的头几天更多的是担心和焦虑。家属的亲戚们都在黄冈,他更加谨慎,天天在群里劝说大家要注意防护,不断督促买口罩、戴口罩、别串门和屯食物。
我爸妈留在厦门,冬天温度适宜,居住舒适,加上确诊案例少,更为自在。这段时间看到太多心碎的讯息,才愈发感觉到家人平平安安的重要。平淡的一天未尝不是好的一天。
3
在家无法出门没有串门的生活,其实满足了我们很多人内心的需求。平时工作特别忙,大家总想休息。但真正有一长串假期摆在面前的时候,大家开始无聊、发慌了。对于我来说,其实还好,因为我闲不下来,总会自己给自己找事做。之前书架上没好好读的书,正好可以都拿来消化了。
这段时间围绕育儿、营养和投资,泛读了下面的书籍:
·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 给予者
· 营养圣经
· 拉伸运动系统训练
· 父母效能训练
· RIE育儿法
· 理解1-5岁孩子(再看一遍)
· 投资最重要的事
· 周期
· 随机漫步的傻瓜
看书是为生活寻找解决方案、或者为自己的情绪做梳理。读完若干本育儿书籍后,我不再为即将要到来的小生命感到焦虑、紧张了。因为有了充足的时间,所以看了书,所以能更从容地接受现在的状态,更平静地为未来做准备。
4
电影和纪录片也很应景地看了部分,比如和重大公共事件有关的《传染病》《切尔诺贝利》《血疫》,和医院有关的《人间世》,和小孩子有关的《人生第一次》。放松的也看,比如出奇招在网络公映的《囧妈》,被朋友带入坑的韩剧《爱的迫降》还有色香味俱全的李子柒做菜视频。
感触最深的还是这些影片所讲述的公共事件发展过程中,群体心态的变化。处在危急的情况下,一个个体是无法判断事件的走向的。我们只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认知,去做出最利于自己(也可以认为是自私)的决策。随着事件一点点推进,起因才会慢慢被调查出来。站在时间的最末端,我们可以用上帝视角去看待整件事,但如果作为时间线上的参与者,看不到的未知会成为煎熬。要做到完全坦诚,很难,所有的这些影片反映的都不是100%的坦诚。在恐惧面前退缩,隐瞒信息,都是常见的人性。那些敢于冒风险直言的人,是真的勇士。
5
2月3日,我们开启了在家办公模式。我个人感觉效率比在公司高得多,因为省了2个小时路上的时间,又可以根据自己的精力水平更好地安排工作。因为不能随时面对面沟通,反而更注重每次沟通的准备和单位时间效率。更好的是,本身我们的工作就是依赖于线上营销,趁着用户们的在线时长大大增长的时机,配合相应的策略,让这波红利产生更好的转化。
6
虽然之前我已经习惯每天做饭,但真的要天天一日三餐都做,也是一个挑战。最开始还会醉心于摆盘、拍照、上传,渐渐地,就会在其中一顿偷懒。我的核心诉求还是健康营养高效,所以足够美这件事也就坦然地偶尔为之了。这里面也是一个权衡和取舍的问题。人一天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什么都想要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在重要的事情上认真做,其他事情不强求做。我的结果导向是希望输出视频,所以抛弃某几顿饭,在某一顿上花点功夫,就够了。
视频的计划还没有真正开始,目前主要是以图片菜谱的形式发布。看来还是有点目标不清晰。这周决定再好好梳理下这件事。
7
假如接下来一个月还是在家办公的状态,我还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提升呢?这就回到了自己的每日任务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回顾了下自己的目标,就拿保持充沛的精力来计划一下。
充沛的精力,一方面取决于规律的生活作息,一方面取决于如何做决定和筛选信息。规律的生活作息,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时间逻辑,不断重复变成习惯。而做决定,就需要清楚自己的思考框架和信息来源。锁定高质量的信息来源(书籍和特定订阅),输出有记录(印象笔记等),定期有反思,也是保证自己头脑更高效运转、节省精力的做法。我还在不断地尝试中。
8
你在家待了多少天了?
有哪些收获和新思考呢?一起交流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