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加叉烧,这是我对广州这个地方最原始的印象。
粤语,从黄家驹开始,到陈奕迅结束。
叉烧,从电影开始,在香港接触,本来以为会在广州结束,然而,并没有。
这是我第一次去广州,一个我从小就耳濡目染的地方。不光是因为电影,更多的是从身边那些外出打工的人嘴里认识了这个地方。
在电影里,广州是一个热闹且脏乱的地方,夜市特别繁华,行人来来往往,大街小巷满是各种小吃,过往的人们说着你听不懂的粤语,这里的人们总是走在流行的最前沿。
在打工者的口中,广州是一个到处都是工厂的地方,这里的人们就像是螺丝钉一样的生活着,不对,应该是存在着,他们没有生活,只知道每天到点上班干活下班。在他们眼里,广州只是一个工厂,罢了。
虽然是因公出差,不过提前就和领导打好了招呼,只要活儿一干完,时间就由我安排。岂料刚下飞机,便是一场瓢泼大雨,不像杭州的雨水,扭扭妮妮,直接浇得你服服帖帖。
于是期待已久的叉烧饭便化为了7—11的几份便当,这大雨不仅冲走了我的食欲,也把我对这座城市的探知欲望冲走了大半,毕竟这见面礼不是那么的让人舒服。
广州的同事知道我们白天被大雨弄得够呛,于是还没见面就在微信群里嚷嚷着要晚上带我们吃点好吃的,一来是接接风,二来是领略一下广州这个地方的美味。还没问我们意见呢,几位广州的同事就已经开始了内部斗争。有的说带我们吃正宗粤菜,有的说带我们吃客家菜,有的建议大晚上就去整点烧烤,有个同事更是脑洞大开,说要不去吃西餐,被大家喷得体无完肤。
最后在客家同事的强烈建议和坚持下,我们来到一客家菜馆,菜馆名字倒也直接“客家美味”,这样也好,游客要是想吃客家菜也不必到处问了。
一进房间,看门口的大牌匾就知道是有些年头的老店了。因同事和厨师认识,直接安排到了包房,这“有人”的感觉就是不错。
菜还没上,每人面前两双筷子就让我不解了。以前虽然也知道公筷这一说,不过大部分都是吃火锅时候才用,怎么这儿吃饭也得用公筷,也是够讲究的了。还没上茶,服务员先端上一壶热水和一个大碗,本以为热水是用来喝的,后来才知道这热水是用来涮碗的。不禁为这里的服务感到贴心,以前在房间到点热水涮涮碗,那水都不知道往哪里倒,随后只能偷偷摸摸倒到地方,其实也是十分不舒服的了。
同事一口气点了十二道菜,而且我仔细留意了一下,竟没有一道菜材料是重复的。说来实在可惜,当时只顾着贪吃,生怕一停筷一拍照就被别人吃光了,于是就匆匆拍了两张。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苦瓜包肉汤,以前苦瓜吃过各种炒饭,唯独这苦瓜包肉却是没有见过。用苦瓜将入团包住煮汤,配以干酸菜,简简单单几种食材,就将苦瓜的苦、猪肉的油腻、干酸菜的酸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吃一口苦瓜包肉,喝一口汤,在配点干酸菜,那味道儿绝了。
另外一道才是五花肉配干豆角,我本以为这道菜是普通扣肉,因为从来没想过豆角还能晒干了这么吃。五花肉的油腻经过扣肉的做饭已经去了大半,但是又不像扣肉那边入口即化,放到嘴里还带有点嚼劲儿,肥而不腻,再配以两口豆角,那是一个香。
有时候好多东西太多也不一定是好事,就像那天晚上回去以后,撑的我一宿没睡着,不过再想想那几道菜,也算值了。
因为第二天会务工作较忙,本以为没时间尝到广州特色小吃了。没想到主办方中午安排了酒店自助,一进餐厅我就没法控制住自己了。云吞面、蒸排骨、叉烧包、煲仔饭……我的餐盘被我放得满满当当,再一看周围的同事,都是西西落落放了两三碟,羞得我赶紧找了地方躲起来吃。当天自助还有各种海鲜,不过光小吃就已经把我的胃填满了,只能愤愤地看了两眼鲜嫩的三文鱼,佛袖而去。刚离了海鲜区就来到了甜品区,本来已装得满满的胃看到各种精致的甜点又没忍住,于是很克制的拿了三个布丁……只是三个……这已经是克制的极限了。
布丁真的好吃,不光长得好看。
广州的海鲜大排档,早是名声在外了。广州的同事没等问我们意见呢,就说今晚已经在“喜得蚝”安排好了,我们只管去就行。“喜得蚝”这个名字之前就听说过,好像是个老字号了,很多人去就是冲着他们家的生蚝去的。
本来猜想名气那么大的店,装修应该也是十分上档次。到了地方才知道就是路边一家店,而且除了招牌被擦得锃亮锃亮的,其它的都已是很老旧了。不过这样的装修却丝毫不影响它的人气,我们去的时候店里已是人满为患,幸好同事提前定了位,一点也输于北京簋街的胡大。门口侧面七八个人忙活着敲打生蚝。
毕竟是酒桌上,生蚝还没烤好,啤酒已经撑到嗓子眼儿了。我为了给生蚝留点位置,找各种理由推托,少喝一杯就能多吃两只生蚝,多划算啊!
好的东西总是值得被等待。生蚝端上来正好放在我的正前面,都没问别人自己就开吃了。
我只能说好吃,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非要让我描述的话,就是让我想起了北京望京西园三区门口的烤生蚝,十块钱三只。不过吃了喜得蚝的生蚝,我觉得自己应该不会再认为以前吃的是生蚝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是真理。
很快行程就结束了,因为赶早飞机,也就只能忍痛割爱的放弃了早茶。广州早晨的空气依然是那么的湿热。在这座城市里,看着道路两边飞驰而过的建筑,从广州塔的方向一直到广州大道,承载着不同的历史给这座城市的印记。在快上高速的时候,经过了一片密集的楼房,我本来以为是小区,等近了才看清楚是皮革厂,全是皮革厂,多得我都没数过来。不知道有多少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里面像螺丝钉一样的存在着,有年轻人,有老人,也有小孩,或许也有自己的家乡的人……
从云南走来,北京的卤煮,陕西的肉夹馍,鸭绿江边的烤肉,齐齐哈尔的锅包肉,西湖边的东坡肉,加上这次广州城里的烤生蚝,也算是“从南吃到北,从西喝到东了”。
其实写这篇文章,对我自己来说比较艰难。因为从明天开始,我要去健身了,当然我健身不是为了六块腹肌以及会跳舞的胸大肌,我自己应该也没有那个天赋。我只是觉得,或许自己应该要养成一种习惯,不管是锻炼的习惯,或是饮食的习惯。
佛家不是常说嘛,修行,无处不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