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公号【故事有主】的小编萌主
欢迎来找我,期待与你共同进步...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读了这么多书,好像我的生活也没有发生多大变化
今天看了《好好学习》第二章可以解决这个疑问。全文1500字左右,大概用时5min.
文末有本文文字集合版本,需要可自行保存
我们读了很多书并不能发挥它的最大作用来指导我们进行选择或是把生活变得更好,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是你陷入了低水平努力的陷阱
跳出“低水平勤奋的陷阱”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从具体知识输入开始。比如读书。
那么陷阱到底是什么??
“低水平勤奋陷阱”:摘记更多知识
我们常会遇到一种情况:过去读过的书不少,内容却大多不记得了,更别提对自己在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当然也不是说读书的经历没有用,只是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与收获不成正比。
生活中类似的情况有很多。比如你觉得工作量与收入不成正比,学习的努力与成就不成正比,这个时候你可能陷入了低水平勤奋的陷阱。
为什么我会“陷入低水平勤奋”呢?我又是如何跳出来的呢?---读书的方法太原始
从上学起我们被教育的读书方法是: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划线并且摘抄。
从此可见:原始的读书方法是花很多时间去读一本新书,记录新的名言警句,反而花很少的时间去加工信息,将读到的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系。这就陷入了低水平勤奋的恶性循环,导致看的书越来越多,益处却没有随之大幅度增长。多么可悲。
所以,有时候读书不能一味求量,反而把某一点深入理解并运用或把知识深度加工才可能有更大收获。
那么到底该如何读书?
读书方法升级: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个人反思:以前连续看几部电影情节会混,我以为是我记忆力的问题,也没有引起很大关注。今天我才明白,其实它就像我们看过的书完全记不住,还以为是自己记忆力的问题一样。其实是不会将知识联系起来,这是一个需要引起极度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不然一直读书也不会有太大的提高
为什么原始读书方法低效?
阅读+划线/做笔记将一个个知识点孤立了,导致我们大脑理解的是分散而又孤立的知识。实际上我们大脑的记忆(记住新知识)善于把新知识与旧的知识和旧的经验联系起来的。
例子:第一次看陌生人照片,换个场景再看。大脑会不自觉联系旧的经验
记忆宫殿发法
基本原理:构想一个我们熟悉的场景,把需要记忆的事情放到已经熟悉的场景当中。
这有些类似于联想记忆,把需要记忆的东西进行拆解也好,找规律也罢,又或是联系旧知识等等方法进行记忆。
知识都是需要互相联系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记忆的,除此之外,可以将旧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
通过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网,我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对同一个知识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理解和记忆。
比如你看书,此刻书中所讲是一个角度一个领域,联想到的以前经历或旧知识也许是另一个角度和领域下的知识,同一时间,两者有效联系,增加知识的积累,也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
放慢速度,让读书事半功倍
读书不能一味的追求速度,匆匆读过对知识的理解很可能印象不深刻理解的也比较肤浅,这样一来,读书成了为了读书而读书,并没有带来认知和思考能力上的提升。
那应该以什么样的速度读书呢?--以慢为快
适当的放慢速度,花时间做读书记录:
方法--
不仅仅是名言警句,更重要的是记录读书后受启发的内容,这些启发与我过去哪些经历相似?我当初是如何做的?现在还是选择同样做法吗?....
从读书到发现临界知识
读书时将新知识和哪些已有知识进行联系会更有成效呢?
答案是:与临界知识进行联系。也就是那些在生活各个领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规律。这些临界知识可以频繁的应用在不同的领域和场景里。
在分析,思考问题或是写文章时要经常联系临界知识,比如复利效应,概率论,知识边界,边际收益等等
怎么挑选书?读书要不要读完?
作者说目前的自己读书不追求数量,也不一定读完。对此我不太赞同。对于读书小白或者初级阶段,在没有形成自己的读书体系和不了解很多知识领域的时候,读完也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更好的增加知识的了解范围,等慢慢有了一定的积累,才可以有选择的余地。
那么这么多书我不知道从哪本开始?
对于有此类困惑的人,最有效的当时便是:根据自己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去找可以解决问题的文章或者书籍。
对于犹豫不决或者选择困难症的人来说,有针对性的去挑选,首先省去了很多甄选的时间;其次,在你需要它的时候,你的读书效率会更高。
在读的过程中,去观察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的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读书不在于数量,而在于你有没有通过读书获得某个启发从而发现临界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际生活。
让我们一起慢下来,忌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