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家长群里就有家长分享好文——《乖孩子是父母的耻辱》,这让我想起近期在朋友圈里热转的各种关于“乖孩子”的文章。它们大概都讲述了“乖孩子”创造力、斗志等方面的弊端,还贴心的给了读者很多调整的方法。我想,“乖”或者“不乖”不是一个他人评价的标准么?每个人的生命都那么的与众不同,那么,最好的标准应该是——“我觉得我很棒,驾驭生活、延展生命的宽度,自由且绽放。”试想,孩子们要是都有这种负责、积极的生活态度,还愁不是学霸?
可是,驾驭?延展??绽放???“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这是常态,任何一件不顺心的事总会让我们情绪起伏,何来绽放?顶多是顺势而为吧。
今早,还发生了一件事。我早起给多多(五岁的女儿)做早餐,突然煤气用完了,只能等一会。我从厨房出来,看见多多因为肚子饿已经开始吃香蕉了。
“多多,空着肚子不能吃香蕉呢!”
“我要吃嘛”,嘴里边嚼边说,手却把香蕉放下了。我给了点饼干她,继续去做自己的事。等我再看到她时,娃爸正在哄她开心(显然无用),我定睛一看——这丫头撅着嘴巴,瞪着我,在跟我为了香蕉斗气呢。
我坐定,抱她入怀,“妈妈很爱你,就是因为爱你,关心你的身体,才告诉你空着肚子不能吃香蕉的。”她还是有气,对道理一点回应都没有。我继续共情她,支持她辨析:“多多肚子饿,想吃香蕉却不能吃,生气呢!快告诉我,你是因为吃不到香蕉不高兴?还是,因为妈妈阻止了你的行为,跟你说了‘不’,你就很生气啊?”“我不要你管我。” (多多是个特别有主见的孩子,她想更多的去实践,被鼓励,而不是拒绝、否定)
“哦,是的,我们家的多多可棒啦,不需要妈妈过多的操心,从来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的。妈妈想,你可能觉得我拒绝了你吃香蕉,就是在批评你,是么?”“是的”她回答得很坚定。
“哦,那我下次要注意了。妈妈支持你干任何你想干但不危险的事情,下次遇到这种事,我只提醒你注意什么,怎么不伤身体,决定你自己做,可以么?”多多忙点头。(从我信息和自我批评中,表达期望)
“那下次,你能不能在任何人对你说‘不要干什么’的时候,先想想别人的心意是好的还是坏的,有没有危险,需要怎么注意,行么?”“可以啊。”她爽快答应,“妈妈,那为什么空肚子不能吃香蕉啊?”——多多开启了“十万个为什么模式”。我知道,她的负面情绪全没了,活在当下,积极探寻生活的各种为什么。我也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她“我很棒,你不能批评我。如果反对我,我就进入被害者模式并攻击你”的心智模式,并引导她自己看到。不管这次她是否明白,相信在量的积累下,多多会自己修偏的,因为她具有学霸的潜质——坚信自己很棒,而且与众不同。
连五岁的孩子都有了自己的认知,何况我们每个阅历丰富的成人?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独有的“认知”,决定了我们看世界的窗口是哪个?看到的风景是什么?是的,一切因我的改变而发生改变。那么,我们如何选择合适自己的窗口,去看怡人的景色呢?
从一个“美景”,来说对生活的驾驭。我经常组织学生看《超级演说家》,在伴随选手们一路或淘汰或进级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各种思想的冲击、丰富了很多人生的不同认知。
有一位选手,我们都印象很深——崔万志,一个出生残疾,生活中曾四处碰壁,被校长赶出学校,不被大众看好的人。他用坚持和努力获得了事业的辉煌和大众的敬仰。特别是在他决赛时的演讲《孩子,你听》的家书中,他用颤抖的肢体协助自己尽力、一字一句的清晰的说:“不论生活如何窘迫,请相信人、相信世间的美好。那么,你——就有无限的可能和正能量。”
是的。相信,不是愚钝和盲从,更不是自欺欺人。而是,相信每个人的与众不同;相信每个人的认知都是当事者经过无数次的生活实践得出的,他认为对的视角;相信每个人处境的艰辛和努力。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对生活中的每一位“老师”,我们要表现出“向师性”,如古训“亲其师、效其行、听其言、信其道”(《学记》)。只有坚信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不评判、不指责,那么关系就融洽了。也能逐渐的支持我们看见彼此行为背后的动机了,允许对方,看到即理解、理解即释然,释然则“风景”总在。
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带着觉察,时常看到:
1.我自己认知模式是怎样的?
2.与别人有什么不同?
3.什么样的环境会形成怎样的模式?
那么,我们就能厘清自己和他人的异同,驾驭自己的认知模式,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自由、绽放。而不是,被自己固有的认知模式所驾驭,常带遗憾和负性情绪了。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宗教中心)前的石碑上镌刻着一句箴言:“人啊,要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一提的。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愿我们常欣赏生命间的与众不同,驾驭认知、绽放生命。
当学霸?!从相信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