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地,家里有聪明的母亲,往往意味有愚笨的父亲。而这里要说的这个家庭偏偏出现了聪明的父亲。这位父亲的聪明首先表现在他不太年轻的时候娶了年轻漂亮的妻子。
说这位父亲聪明是有依据的,他读了高中,甚至上过大学。也正是因为父亲聪明的缘故,妻子对丈夫一贯言听计从——至少她的态度如此,于是家庭和睦,他们的女儿茁壮成长。
父亲精于观察和推理,比如说母亲担忧女儿学习差,父亲总是说:“学习差不是因为不聪明,到了孩子更加聪明的时候,学习将会好”。
每当妻子听到丈夫这样解释都会流露出似乎明白的神情,然后去忙家务,因为她只要孩子好。
然而,当女儿长到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出现了些许焦虑;事实上每当他解答了妻子有关女儿的疑问,妻子乐无其事之后,他就会陷入对女儿的观察、分析与思索之中,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女儿坐着发呆。
父亲的焦虑随着女儿频繁出现发呆而日趋加剧。一个周日的傍晚,妻子不在家,父亲趁女儿症状出现,伸手在她眼前晃了一晃,稍后又伸手去晃晃。等到女儿回神之后,问道:“刚才看见爸爸的手吗?”
女儿:“看见了。”
父亲:“你刚才想什么?”
女儿:“奇奇怪怪的事情。”
于是父亲放心了。几天后他把事情告诉了妻子。因为告诉了妻子,而妻子不在意,这激发了他的责任感和想象力。
“病因往往是多方面的”,他想,“这只能相信科学,相信医生”,哪怕他并没有做好接受任一病因的思想准备。
当他们带着女儿去当地那家最好的医院就诊时,妻子闷声不乐。
“精神病科”,门诊医导听了他的描述之后告诉他。
他进入诊室走到医生面前,急切描述女儿的症状。当医生发现就诊的并非他,而是他的女儿的时候,示意他坐下,于是他坐在医生面前,医生又示意他坐到墙边沙发上去。他坐到沙发上,又起身想说一下,然而没有说,因为他看到医生是一中年男人,面色平和;看到诊室内外宁静,当时没有别的待诊病人。
妻子把孩子带到医生面前,她自己坐到沙发的另一头。
医生亲切地招呼孩子坐到他身边。
医生:“你认为你在学校与同学们相处得如何啊?”
女孩:“我认为我和同学相处不错。”
医生:“你认为你在学校表现如何啊?”
女孩稍作迟疑,说道:“我认为我的表现听我说不重要,要看我的老师和同学怎样说。”
医生差点没有笑出声来,对孩子的父亲说道:“爸爸你带孩子到外面等待一会儿,我跟她的妈妈说说。”
父亲与女儿在门外过道边的椅子上坐了,医生掩上门,对孩子的母亲说:“你们是怎样想到要把这么聪明的孩子带到这种地方来的?我看今天更需要找我看病的是这个孩子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