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动听的音乐,读经典的书籍。你好,我是马登强Bean,这里是【登强读经典】。
1588年,正是西班牙无敌舰队征英的这一年。
东方的大国,一代名将戚继光离开了人世。
将星西陨之际,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也已失去重整军备的最好时机。
三个月前,戚继光还被一位监察御史上书,建议重新启用这位将领。
但万历深为不悦,不仅没同意,反而还把这些官员罚俸三月已示惩处。
原因无过与其他,全在于他和张居正的关系过于亲密。
但通看本朝的武将的经历,其不幸也并不是戚继光一个人。
就拿也是抗倭名将的俞大猷来说,和戚继光一样,具有再造本朝军事力量的宏图,但却屡遭弹劾,并受到申斥,壮志难酬。
其他如卢镋先被拘禁,后被斥革,汤克宽被拘释放,命戴罪立功,最终塞外捐躯。
这些令人同情的遭遇,在本朝带有普遍和必然的性质,究其根本,还得从本朝文官和武将之间的关系说起。
总的来说,武将领兵作战和文官的施政原则根本上是不相容的。
当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能平衡,冲突激化,以政治手段调剂无效,通常就会导致战争。
日本侵华也是其内部不平衡,通过对外战争转移矛盾。
但我们帝国的文官,则一贯是以秉持中庸之道,保持各方面的平衡作为施政的前提,如果将事情闹大,诉诸于武力,那对他们来说,是失败的象征。
至于天灾引发的战争,则由为无知妄说,因为从道理观念来讲,天下事物无不可以共同分配。
灾民的暴动,乃是小人犯上作乱的劣根性使然。
但武将就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受到的训练和战争的经历,养成了和文官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他们需要具备准确的判断力和决心,着眼于实效。
冲锋陷阵,要求集中优势兵力,对敌人猛烈攻击。
退守防御,考虑的是地形险隘和工事的完整。
战斗胜利,就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扩大战果。
在一般的情况下,他们把自己和部下的生命视为赌场中的筹码,必要时甚至可以孤注一掷。
而大多数的文官则以中庸之道为处事原则,标榜稳健和平。
武将在刀光剑影中立下的汉马功劳,在文官的心目中只不过是匹夫之勇,即使克敌制胜,也不过是短暂和局部的成功而已。
其次在军队的给养问题上,也是表现了帝国重文轻武的风气。
后勤由当地的官府提供,军队只负责打仗,最后来也只会打仗。
平时的时候克扣粮草军饷,一到战时,武官就会强硬起来,满清时的年羹尧打仗时,押解粮草的文官如不是足额,全部杀之,最后无人敢押送年大将军的粮草。
封建王朝治理农民的根本方针就是保持他们的淳朴无知,一个士兵还乡,就意味着增加一个无业游民。
因为在军队养成的技术和生活习惯,已经很难适应农村的生活,事情的复杂程度就会更为增加。
因为唐朝藩镇割据的影响,不仅宋是重文轻武,明代也是。
种种制度和风气所造成的后果在后面一一展现,嘉靖年间的倭寇肆虐,其实就是一些日本武士伙同海盗在我国沿海烧杀抢夺。
并不是日本军队,人数不多,几百人或几千人而已,但好似入无人之境一样。
一方面是倭寇基于战术的优势和武器的精良,熟练的使用双刀和协调配合。
另一方面是本朝的军队战斗力太差,沿海省份的常驻军队几十万之众,竟连打败仗,无还手之力。
所以戚继光面对这样的情形,提出重新组织一批新军。
从招兵的办法、士兵的职责、军队的层级和军法等等,都是从新拟定,这在各种影视剧都看得到。
尤其军法极其严厉,实行集体负责,也就是“连坐法”。
一队和一哨的官兵要相互保证在作战中勇往直前,不得退却。
一人退却则一人被斩首,全队退却则队长被斩首。
队长殉职而全队退却则全队被斩首。
在阵法上,大力推行“鸳鸯阵”,这样的小分队,相互掩护,相互配合,形成有机的整体,战功颇高。
这支军队横扫敌人,最后终于清剿倭寇,让其放弃侵犯我国的想法。
这种情况下,不论戚继光个人的意向如何,他所组织的新军就不可能不带上个人的色彩,所以人们恰如其分的称之为“戚家军”。
在随后三十年,这支军队仍然还是戚继光的个人部队,加上和张居正的密切关系,所以文官集团必然对他进行严厉的弹劾。
建立新式军队,战术全面现代化的建议,不仅是戚继光,他的朋友俞大猷也提出过,并且还有更大的想法。
他认为倭寇的娴熟陆战,水战的技术反而低劣,他主张以有效的战船和火炮歼灭倭寇于海上。
他给总督的禀帖中,要求陆军军费的一半用来配备水师,但纵使俞大猷的声望和威望都十分卓著,但这些有益的建议却始终没被采纳,因而壮志未酬,愤恨以陨。
但俞大猷不可能理解的是,他的建议。
所牵涉的问题和引发的后果已经超出军事而及于政治。
如果按照他的想法“闽广大船数百艘,兵数万”,那就要求各省的财政也要跟着变化,集中管理,政府官员必须一扫苟且拖沓的办事作风,保证数字和规格的准确。
而往来的各项机构,也必须注重实际,这在我们这个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国家无法支撑,还有更多的不可控因素。
现代的技术和古老的社会秩序断然不能相容,要不是新的技术推动社会趋于精确和严密,那就是松散的社会组织扼杀新的技术,二者必居其一。
相比之下,戚继光的方案就比较现实,他没有去触动整个国家体制,而只是脚踏实地,做他职责范围内力所能及的事。
应是熟读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把关注圈和影响圈弄得明明白白。
他的成功,在于他善于在技术上调和各式各样的矛盾。
妥协的原则,是让先进的部门后退,使之落后的部门不至相距过远。
在制度上没办法,就在私人关系上寻找出路,换言之,没有张居正和谭伦的支持,也就有没有强大有力的蓟州军区和戚继光。
和戚继光同时代的武将,没有人建立了如此辉煌的功业,他从来不做不可能做到的事,但是在可能的范围内,他已经做到至矣尽矣。
为此,他得到了武官所能得到的全部荣誉,身居总兵,也已登峰造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