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促教启思维,学用合一解真知——聆听李灵利老师《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数学实践》讲座感悟

2025年9月24日下午,在河南师范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我们有幸聆听了新乡市红旗区种德小学李灵利老师的专题讲座。李老师以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案例,从背景、内涵、意义、误区到策略,全景解读“教学评一体化”下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路径,为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改革指明方向。


一、追本溯源:把握“教学评一体化”内核

李老师并未直接讲策略,而是先带我们理解“教学评一体化”的本质。它并非凭空而生,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目标、教学与评价脱节的问题,核心是实现“学-教”“教-评”“评-学”三者协调一致,让教学与评价都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李老师指出“教学评一体化”是“课程实施状态”与“过程方式”,而非固定模式。其中关键是评价角色的转变——评价不再是教学终点,而是起点并贯穿全程。这要求教师备课需逆向设计:先明确“学生要学到什么(目标)”,再设计“如何证明学到(评价任务)”,最后规划“如何帮学生达成(教学活动)”,以此确保教学针对性。

二、聚焦核心:理解“问题解决能力”的时代要求

李老师梳理了“问题解决能力”的演进:从“双基”到“四基”“四能”,再成为核心素养关键部分。这让我意识到,培养该能力已不是附加任务,而是育人根本要求,它超越传统“解题技巧”,涵盖信息辨别、方案提供、实践沟通、自我评价等全链条,是学生知识、思维与态度的综合体现。

她特别强调“解题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区别:“解题”指向有标准答案的封闭问题,“解决问题”则是面对真实复杂情境用数学思维找策略的能力。这要求课堂打破题型训练,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思维分析、语言表达现实,契合2022版课标“三会”素养目标。

三、警醒误区:反思教学中的惯性偏差

李老师直言当前培养中的五大误区,形象的概括如同一面镜子:“蜻蜓点水”(重结果轻反思)、“拔苗助长”(重说教轻学生)、“指鹿为马”(理念行为脱节)、“走马观花”(重形式轻算理)、“返老还童”(教师思维退化)。

比如,过分追求解题速度与正确率,忽视问题本质剖析;为赶进度直接灌输策略,剥夺学生探索机会;口喊“以学生为中心”,实则仍是教师“一言堂”。这些误区警示我们,培养问题解决能力需教师保持反思,打破惯性,将先进理念转化为教学自觉。

四、策略引领:实践“教学评一体化”路径

讲座的精彩之处,在于李老师结合《多边形的面积》《植树问题》等课例,给出可操作的培养策略:

1. 构建知识网络,注重整体性

立足学科本质,把握知识内在联系,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如《多边形的面积》复习课,引导学生回溯“单位面积累加”的本质,将各类图形面积公式统一于“每行单位数×行数”模型,帮助学生感悟知识的一致性,为迁移应用打基础。

2. 设计深度学习活动

真实情境:《植树问题》以新乡市打通断头路、凤泉大桥通车为素材,让数学问题源于生活,激发探究兴趣。

开放空间:《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一课,让学生通过摆小棒自主发现规律,教师不急于给结论,鼓励多样尝试。

深度交流:通过问题链组织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如追问“纳斯达克大屏高度是否属于植树问题”,促进模型思想建立。

3. 创新评价方式

改变单一纸笔测试,采用表现性评价。如《植树问题》课后让学生解决“校园作品摆放”任务,评价其综合应用能力,体现“评价即学习”理念。

而贯穿这些策略的核心,是“教学评”的有机融合:目标引领活动,评价嵌入过程,通过观察学生操作、互动评价等即时反馈,形成良性循环,确保学习效果可评估、教学改进有依据。

五、启示与行动:迈向素养导向教学

这场讲座是思想的洗礼,让我坚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信念。今后教学中,我将努力实现五大转变:目标上,从“知识点掌握”转向“问题解决能力与素养发展”;设计上,践行“逆向设计”,确保“教学评”一致;内容上,打破教材局限,开发真实情境;方式上,做引导者,把思考空间还给学生;评价上,丰富手段,注重过程性评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将把所学带回课堂,反思实践,探索适合学生的培养之路,让数学课堂成为滋养素养的沃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