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走错一步,就奔向了两个不同的前程。都说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上帝另有安排。上帝才不会给你安排,人类必须自己选择,自己承受。
如果当初我去上海,一定是不一样的光景。我能预料到在魔都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但也仅是一小部分。也或许,那一种人生并不如我想的丰富多彩,我要找寻的“意义”并不存在。
它只是在那里,悄悄变成一颗朱砂痣,印在我的心口。每当我思想它的时候,也都知道,粘在我衣领的饭粒子,曾经也可以是一抹白月光。
凡事不得两全,有舍才有得。顺风顺水的生活不过是一种夙愿。我看到那一时被舆论推到时代风口的自媒体女孩也开始焦虑,便开始思索人生。
我们对生活还不够了解,却往往急于去判断。局部的眼光加之经验的参与,便认定一切都是我们推论的样子,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实。真正的事实却告诉我们,我们的眼光和经验都那么的有限。无论我们如何认为,都未免带有强烈的个人痕迹与主观色彩。
就像那自媒体女孩,她过得并非大众想象的如意。酒店小冰箱里拿起一听可乐,她也会因为物无所值而继续忍受难耐的渴。她渐渐发现,曾经以为的与理想人生所差的那“一头发丝儿”的距离,实际上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面对人生的不如意,她开始回头看,认真地检省。要客观,就得理性。这正是我,也是这个社会所稀缺的东西。
很多个夜里我把自己深深剖析,有时灵光乍现,忽然的醒悟让我又惊又喜,仿佛暗夜里一道光的投射,所有困惑疑虑一瞬间消弭。对我来说这惊鸿的一瞥,不是上帝突然的偏爱,而是自己的觉悟。
关于世界本源、生活本质,历史上从来不乏苦苦求索探寻的人。我总能通过阅读找到古今中外的知音,于是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被反复验证。我不否认这是一种能力。
说到焦虑。那女孩俨然是尚未走出校门,二十岁出头的一代青年中的佼佼者。她清楚地看到一代人焦虑的事实,写过很多鼓舞人心的文字,却免不了自我焦虑。
无论市井小民还是“成功人士”,都在焦虑。这个社会病了。
“今天认识一个人,一个特别焦虑的人。和这样的小孩子交谈对我毫无益处可言,但我还是愿意去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做些对他有益的事。”我对朋友说。
他随时都能打开手机听上一段“得到”或“樊登”,胡思乱想时再来一段佛学50讲。然而他的心却越来越漂泊不定。恐惧、欲望和挂碍时刻挑拨着他的神经,使他不得安生。
依靠外力恐怕永远只能获得暂时的平静。
男孩清晰地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他像久旱无雨的非洲大地,内心裂出一条巨大的口子,等待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殊不知,现代工业社会送来的雨,是甘霖,也是带有硫酸的毒液。
究竟哪些对自己有益,而他还未能辩识得清。灌输代替了思考,于是,他侵吞这致命的毒水,一点一点被腐蚀而不自知。
“有些想法观念不是单一维度的,我们都是无知的,这个世界是多元的,你手里有把钉锤,你就会看什么都是钉子。要用不用的工具看待世界,查理芒格说过要跨学科学习。”
“如果你要了解一本书,也要了解当时历史背景,就要去了解历史,历史与历史又是相通的……”
说的可一点都没错。但是,你追根溯源去了解了吗?还是仅听一群对急功近利的青年精准定位的所谓"作家"贩卖焦虑?
男孩懂得很多道理,这些道理却都不是他自己的。听别人谈查理芒格,远不如亲自去读查理芒格。机械地搬运并不能解决现实的困惑,阅读也并不能代替思考,他欠自己一次彻底的检视。
将来我会告诉我的小孩:永远不要执迷畅销书。我也给那个自媒体女孩建议,“如果你保持这份虔诚,写真实的文字,做对读者有益的事,而不是瞄准市场投其所好,我觉得你依旧配的上顺风顺水的人生。”
我清楚地知道我无权指导他人的人生,我自己也都过得一塌糊涂,但是我必须要说。如果有宿命,这就是我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