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受了书封上推荐作家韩寒的影响。他说,希望自己读这本书的时候“慢一些,不争一些,也许得到更多,到达更快。”于是这就仿佛成了一条魔咒一般禁锢住我,从买书来到现在快两个多月,竟然还是没读完。
所以慢下来容易,得到却难。
读书是越来越慢了,这是最近的一个感觉,可能是快要过年了。前两天去看牙,犹豫很久,最终还是拔除了智齿。这算是“皮囊”的一部分吧,按照书里的说法,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说拔就拔,我也算是“狠人”一个。
不过狠不狠倒在其次,在夫人面前还是得乖得像只“小猫”。拔牙之前征求夫人意见,得到回答——“拔。”这就像是把想读但拖了很久的一本书,在某一个慵懒的下午,拿了出来掸除灰尘,点上一炷香,然后不吃不喝几个小时,直到满足好奇心一口气酣畅读完。
原本好好的前牙,到如今已经被后面的智齿挤坏,这意味着拖延只会让情况越来越糟。拔除的过程意料艰难却意外顺利,因为抵住了前牙,所以必须把智齿切分为几段,依次取出。拔除之后就像是摒除了一段不健康的关系,心中说出了积郁已久的肺腑之言,释然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事业。
失去“皮囊”的“完整”,得到“魂灵”的“重塑”。
拔完牙以后,整个人都松软下来。感觉自身正经历一场修行,玩味着“失去”的意义。仿佛不达境界誓不罢休,也好像这是与自己的战斗,与过去那个愚昧追求皮囊完美的自己决裂。另一半却看穿了我的懒惰,赐我名号“张楚楚”。
我回她,我正修行。
蔡崇达是个于我而言感到陌生的作家,他的作品第一次读。
开篇故事写的是他外婆的母亲,文章不长,读来有趣。很快读完,因为是类似于短篇小说集的作品,所以就暂且放了一边,想来相对独立的故事不会影响到阅读连续性。可惜这么一放就是一个月,再拿起来时已经想不起前面写的是什么,于是又重头读了一遍。
紧接开篇故事的,是写他们家的房子,篇幅够长,一度让我显得时间窘迫,导致差点中途弃阅,直到最后读完才知作者用意。于是也就大概知道了全篇故事脉络、布局,并且深感于作者辽远的乡愁视角,以及根植于故土乡里的桑梓情怀。虽然我暂时还未读完,盲猜一个,作者写这些故事的目的,也许是在于告诉读者——
人生最难的,不是“皮囊”的“缺陷”,而是“心灵”的“破损”。
身有残疾的父亲成了全家人的“拖累”,可压垮家里所有人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那日复一日的辛劳和付出,而是每个人心中隐藏着的对生活的痛苦绝望。皮囊只不过是欲望的载体罢了,人的本质才是这世间最需要去认真雕琢的对象。
可惜很多人都败在了这副“皮囊”之下。
好像每到快过年的时候,心里就会莫名压力山大,啥事不想干,专心等过年。仿佛“过年”这件事,就是生来的火花。可等到真正过了年,却发现心里依然可能是空落落的,周围一切依然如故。
原来“过年”这件事,并不会产生什么真正的火花,那是和平常日子并无差别的一些琐碎,同样也会感到人间五味。倒是等待过年的这段日子,往往可能是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尽管莫名焦虑不过还是充满期待,对固定上演的将要来临的一切都怀抱幻想。
所以,修皮囊易,修心实难。
微信现在也开始推视频号了,说明一切都在向着视频化发展,文字越来越式微。作为曾经的影视从业者,对于视频化并不抵触。所以一度膨胀也决定尝试着做做,李诞不是也说了,“你永远都不会准备好,上就完了”。再说了,谁说好看的皮囊就一定千篇一律?短视频现在的火爆不正好说明了,好看的皮囊从来就不是千篇一律的吗?
想来想去冷静下来,视频也是一样的,无非是一种表达形式。就像《皮囊》这本书,人最难的是“看见人心”。所以视频也好,文字也罢,无非是不同的表现形式罢了,真正打动人心的,必然还是“人心”,也就是那些“皮囊”之外的东西。
当好咸鱼,别把自己活得太累,这也是一种修行。
好了,本期就写这么多吧,春节假期期间不再更新,希望关注我的朋友们都有一个幸福美满,牛气冲天的2021,爱你们!
我是张旅人,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