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十点我到儿子学校去见他,带他出来要给班主任请假,当我给老师打电话时,心里就犯嘀咕,这已经是第三次给班主任打电话请假出去了,而孩子进班还不到两个星期。
果然,我的信念系统启动后,班主任配合了我的这一模式,开始说孩子请假太多,不仅会扣班级积分,还会耽误孩子的学习。
我向他保证这是这学期带孩子出去的最后一次,最后终于把儿子带出了校门,来到金博大购物商场五楼的一个咖啡馆,我要了一杯芒果汁,发现与巴厘岛的芒果汁味道差很多,价格倒是相差不多。
儿子要了一杯西露米奶茶,味道不错。我们坐在舒服的沙发上,一边喝饮料,一边聊天。
自从儿子转班的事情告一段落后,与那几天相比,精神状态好很多,我曾告诉他,我不仅是他妈,还可以做他的心理咨询师。
所以这次的见面,他很自然的向我倾诉了他的两大烦恼,一是学习方面的困难,数学学起来吃力与考前焦虑;二是担心我和他爸的现状,回家要看他爸的脸色,照顾他爸的情绪,对我的离职与以后生活的漂泊不定充满担心,这些事情令他觉得很疲惫。
看到孩子向我如此敞开,我真的还是觉得很欣慰的。
记得暑假七月底带他去上海玩几天时,是在我们发生争执后,我在忍无可忍之下,向他发了一通火后,才与他做了一次真实沟通。
当孩子的心门向大人关闭之后,彼此之间相处起来真的会觉得很累。
我记得那是在上海游玩的最后一个晚上,我们聊到晚上十二点多还意犹未尽,当儿子向我倾诉他那一段时间的烦恼,我也表达出我的真实想法后,我们都感觉好轻松,舒服,那一晚上,我看儿子睡的好香甜,脸上的面容也舒展很多。
在整个国庆假期,我和儿子的关系有点不太融洽,当他听说我离职的想法后,开始拒绝与我袒露心声,有时候还躲着不想见我。
假期开学后,他在转班时遇到很大的心理压力,我去学校见了他两次,也一直站在他的角度支持他,陪他度过了那段对他来说的困难时期,重新赢得了他的信任。
这次当他谈到学习方面的困难时,我逐一与他分析原因,并给他提出可行性建议,当他提出质疑与否定时,我没有像以往那样,对他产生评判或控制,而是尊重他的现状,顺藤摸瓜,看清他背后的真实需要。
在我提出的诸多解决数学畏难情绪的方案中,最后他愿意尝试的是找老师补课,但是又担心补课补不上来成绩,会对自己更没信心。
我鼓励他试一试,告诉他不尝试永远不知道结果如何,还让他放下对金钱的匮乏感,并说把钱投资到学习上,是最划算的,并举出自己的例子。
数学方面的难题算达成了一致,我们商定,我晚上负责找老师,他还让我再问问九年级的数学老师,像他这种情况要不要补课。
然后开始讨论他的考前焦虑,这种现象在初中体考或中考前,他表现的比较突出,进入高中后,考试更加频繁,如果孩子对考试不能有一个好的心态,会对他的学业与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我让他想象,如果考的不好,最坏的结果会怎么样? 他说会担心别人怎么看他。
我明白学会删除别人的眼光,别说对一个孩子就是对成年人都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他还告诉我,每次考完试,看到有数学考一百多分的同学,他会不自觉的与别人比较,然后觉得自己不行,对自己各种否定。
这是我过去多么熟悉的模式,包括现在还偶尔会有,如今这种模式已经延袭到孩子身上。
就是不自觉的总是喜欢拿自己的短板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较,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好,这是自卑感严重的人常有的模式。
我明白孩子现在在数学方面的弱势,开始让他严重质疑自己的学习能力,甚至还产生了改成文科,或跨省高考的心理,以为这样就可以让高考之路走的平坦一点,轻松一点。
我把昨晚与他九年级数学老师的聊天记录,发给他看,老师对他的数学思维很肯定,并建议他观察一段时间再考虑是否补课。
如果补课后孩子成绩没上去,他对自己能力的严重质疑也许会让他更没有信心,所以找准孩子弱科的原因,再考虑是否给孩子补课才是明智之举。
现在很多家长盲目给孩子补课,不太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去花精力分析孩子弱科原因,以为找老师补课就能解决困难,如果成绩没有提高,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自我怀疑与自我攻击,结果会得不偿失。
这也是我给孩子慎重补课的原因,一开始孩子会误以为不舍得给他花钱补课,当我昨天看到他想尝试补课时,我接纳并支持了他的想法。
同时我也看到补课可能产生的另一个结果,一旦没有好的效果,会对孩子产生致命的打击,所以我会在跟孩子做好沟通的情况下,给他可行的他愿意接受的建议。
有关孩子的考前焦虑也是一个顽疾,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问题,因为还有三个星期考试,这个问题没有交谈的太深入。
最后谈到了爸爸的情绪对他的影响,我首先向他坦白了自己暑假期待他与爸爸和解,包容爸爸对他要求太高了。
这是连我这样一个成年人都还没有完全做到的事情,却要求一个未满十六岁的孩子去做,太为难他了(难怪那时候孩子会反弹,最近才明白)。
针对目前的现状(爸爸就是这样的状态),还有什么具体的办法,我提出了三个建议,一是住校,二是搬出来住,三是继续在家里住。
儿子想了想,还是选择住在家里。然后我与他分析爸爸会如此情绪化的原因,是因为他内在的小孩不想长大,希望我能搬过去,让他有所依赖,他以为这样,他就可以不那么痛苦难过,但表面上还是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名义。
我告诉儿子,如果我搬回家里住,过不了多久,我们依然会回到过去的相处模式,因为三观不合,生活习惯完全不同,早已分居多年,这样的关系住在一起,只会相互折磨,痛苦。
儿子表示理解赞同,他还告诉我,昨天晚上他放晚自习到家的时候,他爸在哭,说他不想活了……
我建议他向爸爸真实表达他内心的想法,就是理解父母分开的决定,只想看到父母健康,开心就好,这样让他爸少一点对他的愧疚,也让他不要一直陷入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才是最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执念里。
同时我告诉他,他爸有多爱他,觉得愧对他,现在也只能听进去他一个人的话,因为在他爸心里,他的分量是最重的。
当我站在如此中正的角度,从心理学的高度去跟儿子分析与解读他爸的问题时,他不再排斥与害怕跟他爸沟通,并答应跟他爸微信说(还不敢当面说)。
而我也告诉他,如果不是通过这将近一年的学习与成长,在昨天被他爸如此辱骂,威胁,恐吓之后,我也不可能如此稳定,平静的与他沟通,并支持到他。
而在过去,每次发生这样的事情,有时需要一个月,半个月或者好几天才能让自己恢复过来,而现在我可以在写完一篇简书后,就能做到彻底放下。
因为孩子这些年见证了我与他爸一起上演的各种闹剧,很清楚我说的是事实,所以开始放下对我未来工作的担忧,支持我走自己想走的人生道路。
今天写下来这段,才发现我像是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心理咨询,只不过咨询对象是孩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