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个跟职业规划相关的分析报告,里面有这样一个观点:多数青年接触职业规划,是学校要求的被动参与,而非主动选择。随着年龄的增加,30~35岁他们越发明确自身的职业方向,也更积极了解市场。
看到这里,我不禁问自己:为啥刚毕业的大学生不重视职业规划,年龄越大反而越来越重视呢?
其实,职业规划只是一个工具,需要找一个场景进行安放。30~35岁的职场人已经反复遭到社会的蹂躏毒打,自然更了解求职市场,更需要职业规划帮自己找到未来的职业发展。
什么时候职场人才会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深深的恐惧,并爆发出强大的执行力呢?失业没钱赚或即将失业时,任何过来人的经验,都有可能成为失业者的救命稻草。这时,职业规划才「不得不重视起来」。
看清自己的未来其实并不容易,其实绝大多数人真正想要的,是一份稳定且有钱赚的差事。看来看去,考公就成了很多人的选择。如果年龄大了不能考了怎么办?经济压力没那么大的,会选择自媒体、各种副业进行尝试。经济压力大的,那就外卖、快递、网约车。年龄太大且核心竞争力不足的,那就只剩下保安、保洁。
面对这种社会现象,再回看报告中的观点:随着年龄的增加,30~35岁他们越发明确自身的职业方向,也更积极了解市场。
这时,你会发现年龄越大,很多人心中那个明确的要素,并不是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而是多了一些对求职市场的深刻领悟。看不清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才会导致「35岁现象与中年危机」类似的话题能够持续不断地热议。找不到方向不甘心,但又不得不向现实妥协,这才更符合真实的现状。
面对这样的骨感现实,到底应该怎么办?无论是给别人打工,还是想自己单干,都需要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毕竟,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可问题是,怎样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呢?
1.「终局思维」:看到职业发展的终局究竟是何方景象,选择自己想要的终局,倒推达成目标的路径与方法;
2.「优势盘点」:梳理自己的过往经历,看看自己在什么地方长时间投入,特别擅长,自己还喜欢,把这样的事挑出来;
3.「趋势需求」:通过大量的信息搜集,看清未来的趋势变化,找到优势与趋势需求的交集;
4.「测定位」:制作MVP产品,在市场上持续不断地测试并调整定位,逐步找到专属于你的定海神针。
就目前来看,走通这条路的人不多。但在未来10~20年里,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上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