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 22 日省委常委会会议明确提出,要 “在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上持续发力,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这一要求精准切中基层治理关键,为新福建建设注入作风保障的 “强心剂”。唯有把减负的 “减法” 做扎实、把激励的 “加法” 做到位、把长效的 “乘法” 做精准,才能让干部轻装上阵,以昂扬姿态投身发展实践。
减负松绑:为基层卸下“无谓负担”
形式主义是干事创业的“绊脚石”,唯有精准施治才能释放基层活力。基层减负的关键在于破解“指尖上的负担”,这是释放实干动能的重要抓手。会议要求 “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直指基层工作的痛点难点。如今,“APP 打卡”“报表接龙” 等隐形负担仍不同程度存在,有的社区干部一天要填报十余份表格,真正走访群众的时间被严重挤压。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通过精准施策让基层回归服务本源。借鉴四川泸州 “常态化监督 + 精准整治” 的经验,福建可进一步清理规范不必要的考核指标,推行 “一表通填”“多会合一”,把 “痕迹管理” 转为 “效果管理”。就像福州某街道推行的 “民生实事清单” 制度,将干部精力从材料堆中解放出来,转而聚焦老旧小区改造、养老服务提升等群众急难愁盼,这正是减负见实效的生动体现。
激励赋能:为担当注入“内生动力”
减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干事。干事创业的活力源于科学的激励机制,这是作风建设长效化的保障支撑。会议提出要“激励全省广大党员干部鼓足干劲、奋发进取”,这需要健全 “能上能下、奖优罚劣” 的导向机制。一方面,要发挥考核 “指挥棒” 作用,如人民论坛网评所言,让 “真干假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将群众满意度、实绩完成度作为核心考核指标,摒弃 “唯材料论”。另一方面,要做好容错纠错 “后半篇文章”,对基层在改革创新中出现的失误,按照 “三个区分开来” 原则精准界定,为敢闯敢试的 “猛将” 护航。福建持续深化的 “三争” 行动,正是通过典型引路营造比学赶超氛围,这种正向激励让实干者有奔头、有为者有地位,为作风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长效固本:让作风建设“落地生根”
作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依靠制度机制实现常态化长效化。会议提出要“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这一要求在福建有诸多实践支撑:省委将工作检查 “回头看” 纳入常态,确保减负成效不反弹;张家港纪委监委则通过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的精准教育,让作风建设从 “有形覆盖” 转向 “有效覆盖”。这些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唯有把 “当下改” 与 “长久立” 结合起来,既用案例警示筑牢思想防线,又用数字赋能完善治理手段,更用考核激励畅通成长渠道,才能形成 “减负 — 实干 — 增效” 的良性循环。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减负赋能没有完成时。9 月 22 日的省委常委会会议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从思想教育拧紧 “总开关”,到精准减负拆除 “绊马索”,再到激励机制激活 “动力源”,三者环环相扣、有机统一。当每一位基层干部都能从形式主义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办实事、求实效上,新福建建设必将汇聚起更加强大的实干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书写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