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到哪儿可以去采蘋?就在南面涧水之滨。到哪儿可以去采藻?就在那积水那浅沼。
用什么可把采的东西来盛放?有那圆篓和方筐。用什么可把食物煮?有那三足锅儿与那釜。
安置祭品在哪里?在宗庙和祠堂的窗户底下。今儿谁是主祭的人?是那们恭敬又虔诚的少女。
根据文献可以知道,在古代,贵族之女出嫁前必须到宗庙去祭祀祖先,同时学习婚后的有关礼节。这时,奴隶们为其主人采办祭品、整治祭具、设置祭坛,奔走终日、劳碌不堪,这首诗就是描写她们劳动过程的。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首章两问两答,点出采蘋、采水藻的地点,次章两问两答,点出盛放、烹煮祭品的器皿,末章两问两答,点出祭地和主祭之人。
全诗用了五个“于以”开头的问句来排比连问,节奏迅捷奔放,气势洪大,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来展现女主人公的勤劳和恪尽职守,突出“季女”守礼制、尊法度。
全诗语言平实简洁,通篇诗文中没有用一个华美的形容词,在叙事过程中也未加任何修饰,采蘋、采藻、盛放、烹煮、祭祀种种物事一气呵成,爽快利落。在全诗描述之中,一位勤劳、纯真、能干、虔诚的少女跃然于纸上。
我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国人遵传统,重礼仪。祭祀是华夏礼仪的一部分。在古代,祭祀包括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在现代文明社会,祭拜就是国人表达对先辈怀念和尊敬的仪式。
我国民众历来有在春节、清明节、中元节及先人生日、祭日之时祭拜的习俗。这些时节,人们到先辈的坟前祭扫,表示悼念之情和思念之心,也是行孝义的一种体现。中华民族极重视伦理、道德的传承,扫墓祭拜、缅怀先人、孝敬亲长的这一优良传统值得延承,值得发扬。
同时,我们在祭拜先人时也要向《采蘋》的古人学习,她们用采来的蘋草和水藻作为祭拜的物品,用这些寄寓了深意的平常物品来寄托自己虔诚之心,而不是在之后的朝代中,有些是宰杀牛羊,摆上丰厚的祭品,甚至于用童男童女等活人来祭祀。现代社会,人们大多也是大肆燃放鞭炮、焚香烧纸、焚烧一些纸做的元宝、汽车、豪宅、手机、电器,甚至是纸扎的美女等,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也腐蚀了人们的心灵。
所幸,当今社会开始倡行文明祭扫之风,用鲜花代替纸钱之物;因受时空限制,在网络平台上为逝者追思、祭扫,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让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用现代的、科学的方式来传承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发扬重亲情、重家庭、重孝道的传统美德,是非常值得赞赏和推崇的,只要诚心不变,本义不变,方式其实并不重要。
无戒365天写作日更营 写作第9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