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曾经说过:“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一生。”这句话可以说是救了很多人,让那些一直苦苦和自己的懦弱自卑抗争的人松了一口气。
他们曾经自卑,懦弱,没有安全感,努力与这样的自己抗争,却发现即便学会了表面上的虚张声势,内心的怯弱无处落脚。
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日日夜夜啃噬着残存的自信和自尊。
他们一直都缺这样一个人告诉他们:“孩子,有时候不全是你的错。”
这些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对待你们的教育方式。
由此想到,中国的“孝顺”式教育,何为“孝顺”?中国人一直都在追寻孝道。孝道,不是孝顺,但孝的本义就是顺。“孝”字拆开来,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字源的意思是“子承老”,“子”要承“老”的意志;而“顺”,即孩子要“顺”老人的意。教育体现在方方面面,很多父母在潜意识中已经把自己的意愿嫁接给了自己的孩子,想让孩子成为他们想象中的样子。
在《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中,很多人都在林永健身上找到了自己父母的影子。当所有其他的爸爸在节目当成一个了解孩子,增加和孩子相处的机会时,林永健把这个节目当成了向全国人民展现自己孩子有多优秀的平台。
这就是传统的中国式父母,在外人面前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是值得炫耀的,不容许犯错。所以当林永健发现儿子林大竣把桌子上所有的饮料都装进自己的包里时,勃然大怒。他以为孩子是贪小便宜,立即要求摄影师把机器关掉。他不容许自己的孩子给自己丢人。而事实上,大竣是以为别的小朋友没有饮料,想装起来与大家分享。
林永健的敏感和对孩子的不信任,主要是源于在前几次的节目中,大竣的表现不是很好,所以当他发现大竣又在犯错误的时候,第一时间不是询问孩子这么做的原由,而是考虑自己的面子是不是又要因为孩子不争气而尽失。
中国父母喜欢在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孩子,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讲面子”。但他们忽略了孩子是人,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件东西。因为优秀,你们就愿意把我炫耀出去,如果我不优秀,是不是就要被三番五次嘲讽“你看看人家,你怎么就这么差劲”?久而久之,换来的是父母对孩子期望值的下降,更多给孩子带来的是自卑。
一部展现中国文化的电影《刮痧》也体现了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剧中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打了老板的儿子保罗,许大同不分青红皂白就当着所有人的面给了儿子一巴掌,更撂下一句中国古话:人前教子,背后教妻。之后儿子解释,是因为保罗先侮辱自己的爸爸,自己才动手打人的。孩子感到很委屈,为什么当我用尽全力去维护父亲的时候,父亲却在人前不肯维护我。小孩子打人固然不对,但是许大同的表现无疑推开了父子间的距离。
要想让孩子从小有安全感,父母应该告诉孩子:我会保护你,即使所有人都伤害你,爸爸妈妈也会全心全意爱你,支持你。即使有一天你退无可退,爸爸妈妈也会张开双臂拥抱你。而父母最不应该做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理解孩子,要求孩子。
美剧《无耻之徒》中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无赖老爸弗兰克。家里六个孩子,他从未替他们操过一份心,付过一份责任。终日酗酒吸毒坑蒙拐骗,但最让人恨得莫过于当他没有钱的时候,就会回到家中夺取兄弟姐妹好不容易攒下的积蓄。每当此时,他都会心安理得地说,“你们住着我的房子,我为你们交税,是我劝你妈妈不要把你们流掉,这些都是我应得的。”弗兰克对孩子们说,你们多少人曾经在某个时刻想让我死掉?
虽然我们的生活中很少能有如此夸张无赖的家长,但是中国父母常常用“我生下你,便是对你有恩;你若不听我的话,那就是忘恩负义”来裹挟子女,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这和弗兰克的心安理得大同小异。
很多时候为了父母的意愿,很多人放弃了自己原本的打算与自己的追求,听从父母的安排,放下自己的一己之念,因为你不想扣上不孝。自私的称号。很多时候,父母说是爱你,为你好,其实是一种以爱的名义进行的强制性的控制,让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非爱行为”。有一天,孩子违逆了父母意志,其安全感就被打破,不安就转化为一种更加强烈的控制欲。
传统,文化,家庭以及教育,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中国的“孝道”真的都是有道理的吗?值得每一个去反思,也希望每个孩子从小都可以生活在幸福的圈子中,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世界上没有一片树叶是相同的,你就是你,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代替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