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有老师问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1课《杨氏之子》中最后一句话“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家禽”怎么断句? “夫子家/禽”还是“夫子/家禽”?
直觉告诉我应该读 “夫子家/禽”,当时只是凭语感来判断,没有仔细深究。
既然老师有疑问,说明这个句子的停顿有争议。于是吃过晚饭便开始穷究其理:通读原文,感知大意;查阅《教师教学用书》,寻找依据;翻看《学习与巩固》,明确考查点;请教任教高学段的兼职教研员,验证答案。
首先拿起课本,通读全文,感知大意。课文短小精悍,叙述简要精当,不足百字,却完整记述了梁国一户杨姓人家九岁男孩与客人孔君平机智对话的经过,勾画出一个机敏聪慧的少年形象。
再看课后作业第一题: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下面的句子。背诵课文。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对话中的“君家果”与“夫子家禽”结构相同,表述一致,“此是君家果”译为“这是你家的水果”,那么“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应该译为 “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根据上下文语境与短语结构判断,此处断为“夫子家/禽”比较妥当。
接着看《教师教学用书》,提到“家禽”是古今异义词,文中“家”指夫子家,“禽”指鸟类,“家禽”指的是夫子家的鸟。现代汉语中的“家禽”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指的是家里养的鸡、鸭、鹅等。根据古今异义词意判断,也应断为“夫子家/禽”。
最后翻看《学习与巩固》,第二题专门考查这一句的停顿情况。“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哪一句停顿恰当,请在句子后边画对号。
既然专门对此句停顿进行考查,说明此处停顿是重难点、易错点或易混点,容易按照现代汉语的理解把“家禽”当作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而误读为“夫子/家禽”。
综上,根据上下文语境与古今异义词词意判断,都应为“夫子家/禽”。
也有老师根据整体语感与阅读习惯断句为“夫子/家禽”,面对类似问题,不妨仔细研读,穷究其理,就会发现我们习惯性误读的东西。
本课第一个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课后第一题正是这一目标的落实。
教学时,重点一定要突出,难点一定要突破。要把了解课文大意和读出适当停顿结合起来。学生读出句子的停顿,还要能说出为什么这样停顿,停顿的地方是否恰当,不恰当的地方应该怎么读,在反复朗读中即可把握课文大。
文言文教学,以读为主。尤其是第八单元,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就需要在执教时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语言风格。
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读、互读,直到读正确、读流利,然后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其他方法疏通文句,把握课文内容,进而读好句中的停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杨氏之子回答之妙,以及妙在何处。最后,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背诵课文,由此达成训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