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十一”是个星期天。下午我接侍了小闺女一家。
小闺女读小学二年级。她的爸爸妈妈都是人民教师,对女儿的培养十分精心。小闺女在读幼儿园大班时没去幼儿园,跟着我“一对一”。整本《论语》是我一字一句教出来的。小闺女聪明伶俐,很有主见,且不娇气。她的妈妈也许是职业缘故,对她的成绩很关注。我则是那个拔“气门蕊”的,经常劝她妈妈不必过份看重眼前的成绩,九十多分足可以了。因为,即使都是一百分,但是怎么得到这一百分的,大有讲究。但是,有多少人看到这百分里隐藏的不同呢?
小闺女读二年级以来,数学考了4回,每次都是97分。以我的标准,足可以了。做老师的妈妈不认可。
姨,闺女不会数角。一到六个以上总出错。周末我带她过家行么?
行啊。
于是有了周日的现场答疑。也有了我“旁观者清”的感叹。
她妈妈拿着印有题的卷子。都是数角的。我让小闺女先数。只见她数的很随意,一会儿左一会儿右,一会儿上一会儿下。胡子眉毛一把抓。这样的数法能数对了才是咄咄怪事。
我问她:老师教过怎么数么?
在旁边的妈妈说,教过。像这个题吧,就是数见几条边后,边数减一,这个图是4条边。角的总数就是3+2+1=6。
小闺女插话:老师让我们死记住就行了。 我问,懂这个算式怎么来的吗?妈妈和女儿都说不清楚。
这几天我正在重温丁博的数理启蒙系列课,丁博的“把分类进行到底”的理念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拿起粉笔在小黑板上写下了两个大字“分类”,告诉她:分类是数角的总原则。首先分独立的角,然后分合角,也就是独立角十独立角。方法是选定图上的一点,然后顺时针璇转,分类计数。独角,两个独角合成的角,三个独角合成的角,四个独角合成的留角,以此类推。最后归类。把分类的角的个数全部加起来就是总数。
懂了么?自己做做。
小闺女在小黑板上照此练习。三道题后已了然于心。然后做她妈带来的卷子,无一遗露。其中一个最复杂的图共有24个角,小闺女做出来后,妈妈说,她一下也数不清楚。
小闺女很得意。趁着女儿心情好,她妈妈说,这个题老师说,学有余力的做做。你做么?
这是道应用题。一桶共重20千克。倒出一半后,剩下11千克。求油和桶各重多少千克。小闺女读题后表示不会做。
我说,妈妈讲讲。
妈妈在纸上画了一桶油,“这是一桶油”,准备画剩下的半桶油时,女儿夺过了笔自己画。妈妈在重复题意。女儿没听懂。
我听出了问题的所在。妈妈仅仅是重复题的内容,关系没说清楚。所以女儿听不懂。
我笑着拿过了笔:“我来”。注意听啊:一桶油重20千克什么意思呢?写成算式是:
油+桶=20 明白?小闺女点头。
那么剩下了11千克,倒走了多少?是不是
20-11=9 这个9是什么意思?题上说了,是油的一半。那么油的全部是不是:一半加一半。也就是9+9=18 ?好了,油重知道了。油+桶=20,油是18,也就是18+桶=20,桶重多少?不等我说完,小闺女应声而答:桶重2千克。
懂了?她点点头。我强调了“油的一半”是关键点后,连出了类似的三道题,从油变成可乐变成苹果。小闺女完成了这类题的练习。
妈妈如释重负,说很有收获。我则又一次体会到了教者不得法学者不得法的差异。
要克服这一点,从追本溯源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