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学了很多东西,好像仍然没有什么进步。其实,无论我们学什么都要讲究方法,而不是一味盲目地去学。
《认知觉醒》的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几种学习方法:
⒈匹配
好的成长是游走在“舒适区边缘”,也就是说,在拉伸区内、舒适区边缘,在这个区域,我们既有成就又有挑战,进步最快。
比如,跑步,之前要求自己跑1小时,改为每次跑30分钟;学英语,之前要求每天学习1小时,改为每次学习30分钟;看书,之前要求一周看1本,改为两周看1本……
一开始不要把目标定的太高,急于求成,想要快速见效,这样反而不容易坚持。而是降低难度和标准,自己的行动力反而能持续增强。
去年我开启“100天自由写作”也是采用这种方法,因为自己没有写作的基础,如果一开始要求自己一天写1000字,可能几天就写不下去了。所以,我只要求自己每天写200字,难度减少,就能容易坚持下来。在写的过程中,字数会慢慢向上叠加,100天后,就会发现自己也能写出1000字的文章。
《微习惯》的作者斯蒂芬.盖斯,每天做1个俯卧撑,读1页数,写50个字,这样他坚持了10年,现在成为网红作家和咨询顾问。
要与自己的能力匹配,既不要太难,也不要太容易,难易适中的地带才是学习的心流通道。
⒉深度
深度学习分为3个步骤:
(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2)深度缝接新知识;
(3)输出成果去教授。
也就是说,先学习新知;然后思考,深度缝接新知识;再行动实践,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以教为学,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就好比读一本书,在读过程中提出问题,这些新知改变原来哪些旧知,然后去实践书中的道理,用行动的结果来验证。
这里推荐张萌的五环学习法:学、思、做、教、赢。
⒊关联
联系就是互相贯连。把远处不起眼的A,关联到近处需解决的B。
我们获取知识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时常问自己: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但凡收获一个感悟、了解一个观点或是学到一个知识,只要触动了自己,就要想办法让它效率最大化,动关联到别处,并让自己的行动发生改变。
⒋体系
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搭建好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就是知识宫殿。
具体如何搭建呢?
张萌曾有《高效学习力》一课程中说,知识宫殿就是里面有不同楼层,每个楼层有不同的房间,当你从门口走进来,想获取某个知识时,你就应该知道这个知识在第几层,在不同楼层中,哪个房间对应哪个知识,这就是一个人的知识体系。
《论语》里孔子和子贡有这么一个对话: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这里重点是“一以贯之。”
我们过去经常学很多知识,大部分人学习只是基于学习知识点,每次一遇到问题,就像重新遇到一个新问题一样,不知所措。因为我们缺乏一个根本能力,像孔子一样用一个基本观念,把所学到的这些理论知识融合在一起。
孔子虽然博学,但他拥有一个技能,通过理论把很多事情都能够绕成一个环节,并且用一套学习方法把所有知识形成一个共同体,这就叫“一以贯之。”
相信有些人跟我一样,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比较薄弱,这就需要在日后加强练习。
⒌打卡
我们是否发现一个现象,不管是在家的、在校的、上班的,都在抓紧一切时间提升自己。为了实现目标,我们周围兴起了一股打卡风:早起打卡、健身打卡、跑步打卡、阅读打卡、外语打卡……只要是想得到的领域,都能找到打卡阵营。
很多人一旦完成打卡就不再多学习,再多做些探索。完成打卡,不代表完成任务,它只是一种形式主义,不要为了打卡而影响学习本身。
那么,怎样不受这种打卡左右?这里提供两种方法:
(1)用记录代替打卡。
每次学习后只做行动记录,不做打卡展示。把学习过程记录下来,既可以看到自己的学习轨迹,也便于每周复盘。
(2)在任务设置时要使用设下限,不设上限。
比如,原先打卡每天要背20个单词,这是任务的上限,现在把任务调整为背5个单词,一个很容易完成的下限,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完成目标毫无负担,且此时刚好进入学习状态,精力旺盛,就愿意顺着惯性继续学下去。
⒍反馈
有句话说,无反馈,不学习。
我们每学习一门新知识、或者技能,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你可以通过拍视频,文字输出或找教练等形式,获取反馈,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够,及时纠正,不断打磨迭代,才会进步更快。
⒎休息
学会主动休息,在学习这件事上,千万不要死守着“天赋不够,刻苦来凑”。如果你累了就停下来,这样有助于你的精力快速回升。
劳逸结合,松弛有度,才是明智的生活和学习策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学习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