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那么多书,依然改变不了自己,都是书惹的锅?一本书,代表着一种米。吃百家米的人,可曾有锅?读百本书的人,有锅吗?
本质的东西,有了就有了,没有就是没有,区别就是:遇到很多事情,可以用本质去破解。没有还是一样看不透。和数量没有关系,宝剑一把,可破万仞峰。
书本上很多的知识,不是让你看,而是让你去抓住本质。想一想,一位富二代出书,一位官二代出书,一位文二代出书,别人一出生下来,就拥有的东西,写书时会感悟至深吗?往往就会丢弃。作者溢出的部分,作者缺乏的部分,也同样不会出现在书上。一本书,就像一个橄榄球。成功就意味着圆满,想要用一个不圆,填满一个圆。我们拥有再多的橄榄球,装填都不圆。
如果我是一名作者,我要写成功,写谁?卖点更好卖——成功的名人。所以故事背后都是有欠缺的,说是一个橄榄球,更可能是,严重变形的橄榄球。拿着一个又一个不规则,组成一个,光滑的圆。
出书是热门商业,想出书,只要你认识或者花钱,找名人背书,很容易成畅销书。就像花高价打广告,然后大量割韭菜,这种名人效应的书,真的能让我们有收获吗?
学习有学习的本质,没有本质的支撑,看再多的书,真的能影响到自己吗?我悄悄地回了自己一句:收割了钱,收割了时间。留下的是鸡汤后热血,还能沸腾一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如果你看不透本质,那么就不要伪勤奋。
书是作者写的,文章是我写的,这两者的差异是什么?差异就是怎么写能挣钱。不是对方写得多有深度,有几本书值得我们看第二篇的呢?不是对方写得多有高度,炒房的超赚钱时,他们也一样拍着大腿,多好的机会,我没挣到。但是他们赚到了,知识的红利。我没有赚到,至少暂时是,我没有赚到。
承认出书的比我们强,所以我们才买书。但是为什么,看了那么多的书,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呢?原理就是长虫的红薯煮不熟,因为不熟,所以不熟。煮得越多,越不容易熟。
读书和买书,其实都是门技术活。黑带有九段,读书和买书,我们处于什么段位呢?这个入口,就决定了门票的类型。
书即便是好书,不一定会适合我们,有时少就是多。读书读多了,不一定,是件好事情。有时,自己真的会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傻子,这是事实。
好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当我们困惑时,遇到一本好书,解决问题。当我们伤心时,遇到一本走绝路的书,人没了。想要从书中获益,就得确保书都是正能量的,杜绝了负面的出现。
书或者会教我们很多知识,或者技能,但是教人成功的书,成功的概率真的很低。但是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反而能让我们过得更好一点。因为这类书,更靠谱。
书为了好卖,就决定了高起点,对于成功学来说,只有也只能用高起点。想要更多的人购买,从中获取资源,一定是高起点,让人感觉到神奇,有吸引力。又必须是高起点,因为努力很久,才能验证。想一想,我们买了一本书,马上去验证。比如摆地摊,马上就可以开始,收入马上见效。得,一晚上,100个一星差评。能卖吗?
有些书,就是要达到这种效果。书中自成系统,你能按步就班去修炼吗?欲练神功,必先自宫,即使自宫,未必成功,不必自宫,也能成功。
有时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已经告诉过我们了,听听他老人家是怎么说的。一切能产生价值的办法,都会被兑现,不能兑现的办法,就通过写书来兑现。想象书中,能出一条康庄大道,给自己走,可能吗?
读书读了一辈子,书供给自己,知识增量有多重?有没有二两二锅头?好歹也得,闻到酒味。读一辈子书,收获的,可能是可口可乐。
读书的环路,有没有建立起来?有用吗?有实践吗?有验证吗?没有。喝的是水,还是酒,酒精测试就能检测出真喝,没喝。低着头,看书,构不成环路,于本质无补。
读了那么多书,放在脑袋中,和用个U盘,装满了歌曲,一个样。你得放才行。
不读书,过不好这一生,是正常的。有谁说过,读了很多书,就能过好这一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