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河南省名班主任朱志林老师给我们做了《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创建策略》的讲座。三个半小时的讲座,教室座无虚席,朱老师娓娓道来,一个个鲜活生动案例,仿佛是发生在你我他身边。
朱老师非常擅长讲故事,她讲的《那年,那树,那男孩》、《最佳球员的故事》、《明星也是普通队员》、《在夏令营的突发事故》等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故事中,我听出了朱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更感受到了朱老师对教育教研的执著和敏感。做为一个有二十多年教龄的老班主任,我几乎每年都会遇到特殊的学生,特殊的事情,也会比较完美地处理突发事件,在家校沟通中也都有自己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可是我为什么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认真梳理了朱老师的一些案例,从中发现了以下秘密:
[if !supportLists]一、[endif]用细节成就教育
朱老师用一朵花,两个词语,高度概括出了班级公约“安静、惜时”;用给过道命名的方法培训学生的规则意识;把交通规则引入班级管理,用单行道的方法解决吃午餐时洒饭的问题;用一个活动解决了学生上音乐课不积极的总理……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充分彰显了朱老师的教育智慧。
[if !supportLists]二、[endif]擅于从具体现象中提炼普遍规则
学生在冲突中有人受了伤,班主任该怎么处理?相信很多老师都处理过这样的事情,可是我们处理了就处理了,没有以后,没有文字,没有痕迹。朱老师却能提炼出“136法则”来指导自己今后的工作。1是第1时间处理。不管手头的工作有多紧急,多重要,一定放下来处理这件事。处理时不可断言学生伤势,因为本身不专业。3是在冲突发生后至少要沟通三次。6是矛盾要在核心家庭解决,不要牵扯大家庭中的其他人员。
[if !supportLists]三、[endif]用研究的心态做日常管理
办手抄报是每个班不可回避的活动,在很多时候也是家长和学生的沉重负担。因为我们的手抄报往往是突发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学生事先没有准备,只好请家长帮忙。朱老师将手抄报办到了极致。每学校先确定好研究对象,比如杜甫,比如苏轼,然后收集整理资料,接着是课堂交流欣赏,诵读背诵诗歌,最后才是办手抄报,制作文化墙。用研究的心态来做任务,使这一简单活动变成了闭环活动。长期以来,终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朱老师为什么能把普通的班级管理做得这样出色?她似乎有一个宝藏大脑,里面保存着无穷无尽的丰富的策略和方法。我想这和。朱老师在推动读书方面做过许多贡献,她本人也是开封市书香家庭的获得者。热爱阅读,不断积累,不断沉淀,把着终生学习的态度来做教育,这一定是朱老师如此优秀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