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掌柜的“良心秤”

民国十七年,北平大栅栏的“陈记茶馆”里,掌柜陈守义总攥着杆用了二十年的乌木秤,秤星磨得发亮,却比别家的都准。


这年冬雪裹着寒风,一个穿破棉袄的少年缩着肩进来,从怀里掏出布包,里面是半块碎银子,声音发颤:“掌柜的,换些铜板吧,我娘病着要抓药。”陈守义接过银子称了称,又摸了摸成色,眉头微蹙。旁边喝茶的刘掌柜凑过来:“老陈,这银子成色差,按规矩得扣三成,别吃亏。”


陈守义没应声,转身从钱柜数出三十个铜板,还多拿了两个热糖火烧塞给少年:“快去吧,抓了药给你娘趁热喝。”少年愣了愣,眼圈泛红想下跪,被陈守义扶住:“赶紧去抓药要紧。”刘掌柜撇撇嘴:“你就是太实在,这银子值不了这么多,还倒贴吃食。”陈守义指了指墙上“诚信”二字:“开铺子讲良心,孩子要是因这点银子误了娘的病,我不安生。”


半月后,一个穿皮袄的中年男人提着重礼上门,作揖道:“陈掌柜,我是那少年的爹,在张家口做皮毛生意。多亏您帮忙,内人病才好利索。”说着掏出块足色银子要送,陈守义执意不收,只泡了壶好茶招待。男人拗不过,临走时说:“您的良心我记着,往后北平的生意伙伴,我都让他们来您这儿喝茶。”


打那以后,来陈记茶馆的人越来越多,不单因茶好,更因这杆“良心秤”。一次,外地客商拿掺假银子买茶,想试探陈守义。陈守义称出实际分量,如实说:“客官,您这银子成色差,我按实价算;不放心的话,我也能帮您换足色银子,就是得多等会儿。”客商又愧又敬,当即换了好银子,成了常客。


后来北平物价飞涨,不少铺子改用小秤缺斤短两。有人劝陈守义也换秤多赚钱,他却把乌木秤擦得更亮,挂在铺子最显眼处:“这秤称的是银子,更是良心。没了良心,铺子开着也没意思。”


抗战爆发后,日本人要占茶馆,陈守义没含糊,一把火烧了铺子,带着家人去了后方。可北平人都记得,大栅栏曾有个陈掌柜,他那杆“良心秤”,比冬日炭火还暖人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