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绘本之力(摘)

绘本实在是神奇的东西。从零岁到一百岁的人都能从中获得乐趣。即使是小小的,或薄薄一本书,里面所包含的内容都极为深广。只要看过一次,它就会一直留在记忆中,如果被偶然想起,就会使人心神摇荡。而且,绘本还具有一种共通性,那就是即使是在文化上存在差异的地方,它也可以毫无排斥地授受。

我们一直在追求“绘本的可能性”

能够精确并且表情丰富地描绘动物、植物、交通工具的绘画,也是绘本不可或缺。

用“书”这一形式来呈现文字和图画的绘本,很早就被认为是一种综合艺术。由语言和绘画构成的多样组合,自由地运用各种开本和页数、纸张的品质、制版和印刷的复杂技术,经过了各种书籍制作过程才作为书而成形的绘本,的确是名副其实的综合艺术。

绘本里有两个语言系统。一个是以文字来表记的文章,另一个是绘画。实际上,所有的绘画都能作为语言被阅读。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 会面临种种危机。但是,这种磨难事后回顾起来,并不只是负面的,很多情况下,它也提供了翻耕心田,发现某种新事物的契机。

我感觉到心灵的创伤正在平静地愈合。我从绘本的一个个故事以及一幅幅图、一句句话里,发现了与从前阅读时不同的深刻含义和体味,完全被绘本征服了。

人到了后半生,更应该总是把绘本放在身边,慢慢地、用心地阅读。在只顾工作的奔忙中遗忘了的那些珍贵的东西——幽默、悲伤、孤独、相互扶助、别离、死亡、生命,会像烤画一样浮现出来。

绘本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绘画和文字形成怎样的关系。文字引出绘画,还是绘画引出文字呢?

倾听绘本的声音

绘本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

绘本不是让孩子自己阅读的书。当别人问那绘本是什么书时,我就回答,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哪怕他是小学生、中学生。我经常也给大学生读绘本,即使是大学生,自己读绘本的时候和别人给他读的时候,会得到非常不同的印象。获得的感受很不一样。

孩子用耳朵听语言,用眼睛看绘本的绘画。实际上,孩子不是在看绘画,而是在读绘画。绘画这种东西全都是语言的世界。没有不能成为语言的绘画。即使是抽象画,也能变成语言。因为绘画有线条、形状和颜色。孩子们是在读画。大人是在看画,孩子是在读画。孩子读存在于画里的语言。而且是完全同时地用耳朵体验语言的世界,以孩子的心里融为一体,在这里,绘本便产生了。

绘本中被印刷出来的画是静止的,可是孩子在心里看到的绘本的画在生动地活动着。

绘本是大人为自己阅读的作品这一意识十分重要。阅读的音调,或者说大人的肉声在大人与孩子之间营造的时间和空间非常珍贵。

自己是不是真的对绘本感兴趣,从中获得感动,对其中的各种问题感同身受。

所以,也许我接下来讲的与绘本的关系,或者我对绘本的观点,是走在与儿童文学家和绘本专家的正道有些偏离的岔道上的我所感受到和思考到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意识,是不是可以用“后半生应该阅读的绘本”、“一生要读三次的绘本”这种吸引眼球的句子来表现呢?这是不是能够昭示绘本的巨大 可能性呢?“一生要读三次”的意思是,第一次是自己是孩子的时候,第二次是自己养育孩子的时候,第三次是自己进入人生的后半期的时候,特别是在人生的后半期,意识到了衰老,身患了疾病,或者回顾人生的波折,这时候,会出乎意料地从绘本中读到不少可以称之为新发现的深刻意味。要生存下去的话,最为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已经写在绘本之中了。

我很伤心,可是流不出眼泪。一生只能经历一次的宝贝弟弟的死亡这件事,该怎么让他们了解才好呢,孩子母亲来请教如此棘手的难题。

另一件事即如何教会孩子明白死亡, 这可是非常难处理的问题。不可思议的是,獾感到自己身体变得轻盈,不知什么时候飘浮在空中,朝着隧道对面发出光亮的出口飞去。感到自己完全自由了的獾从隧道里出来,冲着光辉灿烂的天空,像蝴蝶飞舞一样,展开了愉快的旅程。

听到这个故事,我思考了很多事情。我们面对孩子的死,面对父母的死也是同样,究竟该如何向同在那里的年幼的孩子说明才好呢?即使是孩子,也有悲伤这一情感,可是他们却不能直接地表露悲伤。

我感到这一绘本的力量实在太大了,没有比这更好的交流手段了。

我发现了——在我们的身边,同一条时间的河流在流淌着。这一句话就表现出了只有在那一现场才能产生的灵魂的激荡。

PTSD(创作后压力症候群)的症状有各种表现,其中之一就是语言丧失。

相互再一次感觉共同的东西这种蕴含深刻思考的绘本,就必须将其升华为具有普通性的故事。

当死期临近时,该如何活着成了现代的一个主题,自己是否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过来的?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活过的证据是什么?自己的人生究竟是什么?不留遗憾的最后的时日该如何度过?她忧虑的是,如何留下自己在这世人活过的证据,用什么样的形式给孩子们留下要说的话,才算完成作为母亲的使命。

那七座石头山的名字分别是勇气、快乐、忍耐、礼仪、信念、信仰、爱。

我感到,正因如此,在我们深入思考“生与死”的问题、“生命”的问题时,绘本是能够发挥巨大可能性的一种艺术。

“绘本之力”,或者是“绘本的可能性“。首先从孩子这一角度来看,日本过于强调对孩子的知识的灌输,认为谁能被更多、更早地填塞进知识,谁就会赢,可是孩提时代并不是这样一种形态,而是情感的、感性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在这方面,绘本是适合孩子的非常好的艺术。我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日本的孩子们更多地看到、读到绘本。

绘本对于大人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东西。日本的大人都拼命地往前追赶,失去了生活本来的丰富性。所以我经常对经商的人说,要读绘本。

什么事情都可以两样同时来做,人们一味地追求这种状态,现在,这种现象充斥了世界。与此相反,读绘本这件事是不能与另一件事同时做的,因为需要你自己翻页,自己进入作品中,将自己这一存在与绘本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绘本既具有很重要的现代性内涵,也具有新的可能性。

绘本不是大人让孩子自己看的书,而是大人读给孩子听。

现在的教育以向头脑里填塞为中心,与这些非常优秀的人谈话时,他们的心并不为之所动。他们没有表情,说的话枯燥乏味,让人不知道他的感受。我就想,他的脑袋里,不,他的心里装的是什么样的语言呢?

绘本触动孩子的心灵是最为重要的,即重要的是能否给孩子带来愉悦和趣味。编辑、出版绘本以来,我一直执著于这两点。

非常重视绘本是大人阅读的这个问题。而且绘本很重,一次买十册左右,背在身上乘电车回家,肩膀会很痛,不过对于阅读绘本的乐趣来说,这是不可取代的一种重量。一类是,重读从前读给孩子听过的绘本,一边愉快地怀恋过去,一这再次发现其中的意味和感动,从而心灵受到深刻的触动;另一类是,通过接触这二十来年的新作,看到绘本这一领域原来是这样有创作活力,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好作品,由此感到震惊。

如果能一边深入地多享受一些绘本的乐趣,一边工作的话,那么,自己的创作活动的内涵就会很大的不同。在这个意义上,经商阶层也好,主妇阶层也好,或者进入后半生的人也好,我认为,对这些人而言,绘本都是珍贵的精神食粮。

与纪实文学相比,绘本是用非常少的字数和画面,按照一般标准来说,是十几幅到二十幅这样刚合适的画面数量,以及与画面配合的非常少的文字,就能将人生、生命、生存、喜悦和感动等重要的内容,很快地表现出来。我认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手段,是进行有效交流的手段。

富山市的郊外有一个叫大岛町的地方,却建了个绘本馆。是个很了不起的绘本馆。馆里把书架摆成圆形,上面贴着”生命“”动物“等。他们做了各种各样的分类,好让孩子们容易找到想看的书。

此馆位于富山县射水市,楼高二层的建筑物,坐落在一大片绿地上,门前有一个由电脑控制的喷水池,不时跳着水舞迎接来自各地的游客。馆内窗明几净,可以一边享受阅读绘本乐趣,一边欣赏户外大自然的美景;馆内定期有表演活动、展览和工作坊,让喜欢绘本的同好欣赏,并一起动手製作个人手造的绘本,既有趣又可发挥创意。

我走进这座设计雅致的绘本馆,每个角落都会有新发现。书架上除陈列了各式各样、让人爱不释手的名著绘本外,也有由手造绘本创作比赛选出的得奖绘本,其中有立体弹起书、布製绘本等,均製作精美,尽显作者心思,感觉日本孩子在绘本文化中孕育成长,很是幸福呢。

真是了不起的编辑啊。哪里,这是因为读者付了钱啊。丽利安 史密斯在《儿童文学论》中说:孩子的心是客观的。我还是觉得民间故事写得好啊,那是可是经过不断的淘洗,才留存上来的。是的,那里面没有说明,那是讲述。绘本是与人类心灵的深层联系最为深入的,所以,我们那些从事临床心理工作的伙伴,喜欢绘本的人特别多。加上人类心灵的深处,在很多情况下无法用事实来诉说,所以,只能讲述故事,人能依靠形象。在这一点上,我也认为大人阅读绘本具有重大的意义。

绘本的趣味性在于,它的画是非常超现实的。大人和孩子都并不觉得是超现实的,而是自然地予以接受。

绘本并不只是给儿童的,绘本是给所有人的。我的确是这样来看绘本的。

松居:我不怎么赞成孩子早认识字。文字这很有局限性的,阅读文字是一个人进入语言之中,可是别人给自己读,却是讲述者和听讲者同在一起,所以,我期待的是这种状态的绘本阅读。在儿童时代获得同在一起这一最重要的人类体验,然后用耳朵认真听取讲述话语,自由自在地进入语言的世界,拥有了这一能力的孩子一旦习得识字这一技术,就能够读书了。现在是只教识字这一技术,所以不能读书。

柳田:我觉得,从五六岁到七八岁左右,是最初的入门关口。那个时候,孩子与书是什么接触方式,父母用什么方式读书给孩子听,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那时对书有着饥饿感。这样的体验决定了我以后所走的路。这还是因为过于依赖吧。有电视、录像这些便利的设备,交给它们来做,让学生看就行了,这样很轻松。当老师的不知道活生生的人做的事情和电视不同,那怎么能行呢。

老爷爷、老奶奶们就说,“我们不会讲故事啊。”再问他们“那你们听过故事吧。”他们回答,“不,不,还是电视上讲的是正确的。”“我们最卢听的是老爷爷和老奶奶知道的故事。”

如果小时候没有用耳朵听故事的体验,是不会讲故事的。姑且不论讲得好,还是不好,如果小时候没有用耳朵听民是故事的体验,就不会讲故事。

在语言体验里,用耳朵听语言这一体验最为重要,可是,如今这种体验真的是变得贫乏了。顺道去了信州的一个小绘本馆。孩子们一边接受着身边的原画的视觉冲击,一边听母亲的声音所讲述的故事。

读书给孩子听的运动正在向各地蔓延。以女性志愿者为中心,在儿童馆等各种地方在进行着。

在欧美,哄孩子睡觉时,父亲给孩子读书听的比较多。这件事有相当深厚的传统。特别是在欧洲,饭后的收拾活是由夫人为做,哄孩子睡觉是父亲的事,那时候,父亲大多是给孩子读绘本。

能够这样不断地描写这种失常的事情,也是只有绘本才有的自由度,是非常有趣的表现方法。

“我不是在记住语言,而是看见了画面。”“在父亲的心里能看见画面,所以他给我们讲故事时,那画面在自己的心里也呈现了出来,至今那些画面好像还留在我的心里。当我想讲什么故事地,就看见了那个世界,我只不过把它变成语言罢了。”真是了不起的讲故事的人啊。我感觉到了语言的巨大力量,也认识到,讲故事的人如果不能将故事的世界在自己心中化为形象进行讲述,就无法将看得见的画面传达出来。现在的孩子这样的体验非常少,大家都一味追逐着肉眼可见的世界。这是因为什么都是先用影像来表现的缘故。就是这样。从一开始就有看得见的世界。这样说来,绘本虽然也是这样,但是绘本并不是全部让人看到,而只是这里那里给你一些画,剩下那部分,你自己必须想像出画面来。那些用电脑制作的动画片,说到底,是作为娱乐的对象,是外部的对象。

在孩子的情感生活、情绪生活中,这种害怕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种体验,反而容易出现精神失控、崩溃的现象。因为不了解残酷的事情,才会做出那么残酷的事情来。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害怕,我想就会在残酷的事情面前停下脚步。

绘本成了以一种特别的声音,帮助孩子理解现实事件的媒介。

用所谓的好书、有用之书,把什么东西强制性地灌输给孩子这一用心的确是不好的。我认为是可以摆放这种绘本的。想读的人就由他去读好了,地有非常适合某个大人、某个孩子的绘本。

如何接受死亡,如何看待死亡,是连大人都很难处理的问题,所以大人也会惊慌失措。

绘本里一定会留下某种具有结晶作用的东西。我们希望孩子们好好地活着。

因为小红狮子总是陪在自己身边,胆怯的男孩也有了行动力。这些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绘画和语言融为一体,来表现一个出色的故事的作品;另一类是,故事性也很好,但是,绘画更有魅力,让人就像欣赏喜欢的画家的画集一样,对画反复地、认真地进行品味的作品。即只是看画就令人很感动、很激动的优秀的“绘”本。

奥斯伯格还创作了《巫婆的扫把》

就像铭刻在读者的视网膜上一样。

插画成为童话不可分离的要素

绘本在今后会越来越发展。创作绘本的人也会增加,各种各样的人会以自己的体验为根基创作绘本。现在大家都在跟着电视图像走,太过头的话,会厌烦起来吧。那时就会突然懂得绘本的滋味。细想起来,民间故事里有那么多完全是荒唐无稽的事情,可是却若无其事地流传了数百年,想到这一点,我认为,绘本里的杰作还是会继续 二十一世纪流传的,它的价值会越来越被重新认识。

即使不说希望绘本流传到新世纪的话,绘本也会自己流传下去,我感到绘本就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1960年代和1970年代创作出来的优秀绘本,现在也还摆在书店里吧。和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样,优秀的绘本成为畅销书,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没有从书店里消失,这真是了不起(书店也没有消失)。

人们已经没了长劲儿,看不了篇幅长的东西,那绘本在这一点上很强大啊。读的人当时觉得很简单,可是过后却一直留有印象,上了年纪以后,也会想重新阅读,我想这种情况一直都会发生。

孩子也会牢牢地记住。即使是高龄者也不例外,如果有人给老年人读绘本听,这是非常好的事情。我认为绘本的文章放声来读,才是生动鲜活的。

今后,对绘本的文章的钻研,要超过对绘画的钻研,否则,就无法肩负起将语言传递给下一代这一重大责任。我之所以说这听。是重大责任,是因为美好的语言会在孩子们的内心,培养起对自我的认同。

在二十一世纪,绘本将变得越来越珍贵。绘本能够给大人和孩子同时带来乐趣,从绘本中可以得到的东西无法估量。我们策划这本书,就是想探寻今后的绘本的可能性,发掘绘本的力量。松居先生是我国绘本制作创作的先驱,其经验之丰富,可以说没有出其右者。

读绘本给人听,这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绘本的力量的方法。我们非常希望在每个家庭里,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中能有人读绘本给孩子听。老师也应该不断开展这项活动。另一方面,孩子们给高龄者读绘本听,这也是美妙的事情啊。

这样不断地联想起来,绘本的可能性变得无限广阔。如果这本书能够成为这种新的发展的一个契机,我们将不胜欣喜。

在日本是什么人在关注、关心、关怀绘本(儿童文学),是顶尖的学者和作家,可是在我们中国,周作人、郑振铎、赵景深,叶圣陶、茅盾等人之后,再不见大学者、大作家对儿童文学亲力亲为了,这是否反映出中国社会的一种耐人寻味的倒退呢?这是否反映出中国儿童的某种真实的命运呢?现如今某些知名学者说起儿童文学,便一副不以为然,不屑一顾的口吻和表情,某些知名学者起劲的鼓吹读经,甚至连《弟子规》都要让孩子来膜拜,真不知道他们的学问做到哪儿去了,在许多方面儿童文学都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在儿童文学面前可以照出很多人的“小”来,松居直先生是推动日本绘本发展的最大功臣。


绘本实在是神奇的东西。从零岁到一百岁的人都能从中获得乐趣。即使是小小的,或薄薄一本书,里面所包含的内容都极为深广。只要看过一次,它就会一直留在记忆中,如果被偶然想起,就会使人心神摇荡。而且,绘本还具有一种共通性,那就是即使是在文化上存在差异的地方,它也可以毫无排斥地授受。

我们一直在追求“绘本的可能性”

能够精确并且表情丰富地描绘动物、植物、交通工具的绘画,也是绘本不可或缺。

用“书”这一形式来呈现文字和图画的绘本,很早就被认为是一种综合艺术。由语言和绘画构成的多样组合,自由地运用各种开本和页数、纸张的品质、制版和印刷的复杂技术,经过了各种书籍制作过程才作为书而成形的绘本,的确是名副其实的综合艺术。

绘本里有两个语言系统。一个是以文字来表记的文章,另一个是绘画。实际上,所有的绘画都能作为语言被阅读。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 会面临种种危机。但是,这种磨难事后回顾起来,并不只是负面的,很多情况下,它也提供了翻耕心田,发现某种新事物的契机。

我感觉到心灵的创伤正在平静地愈合。我从绘本的一个个故事以及一幅幅图、一句句话里,发现了与从前阅读时不同的深刻含义和体味,完全被绘本征服了。

人到了后半生,更应该总是把绘本放在身边,慢慢地、用心地阅读。在只顾工作的奔忙中遗忘了的那些珍贵的东西——幽默、悲伤、孤独、相互扶助、别离、死亡、生命,会像烤画一样浮现出来。

绘本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绘画和文字形成怎样的关系。文字引出绘画,还是绘画引出文字呢?

倾听绘本的声音

绘本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

绘本不是让孩子自己阅读的书。当别人问那绘本是什么书时,我就回答,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哪怕他是小学生、中学生。我经常也给大学生读绘本,即使是大学生,自己读绘本的时候和别人给他读的时候,会得到非常不同的印象。获得的感受很不一样。

孩子用耳朵听语言,用眼睛看绘本的绘画。实际上,孩子不是在看绘画,而是在读绘画。绘画这种东西全都是语言的世界。没有不能成为语言的绘画。即使是抽象画,也能变成语言。因为绘画有线条、形状和颜色。孩子们是在读画。大人是在看画,孩子是在读画。孩子读存在于画里的语言。而且是完全同时地用耳朵体验语言的世界,以孩子的心里融为一体,在这里,绘本便产生了。

绘本中被印刷出来的画是静止的,可是孩子在心里看到的绘本的画在生动地活动着。

绘本是大人为自己阅读的作品这一意识十分重要。阅读的音调,或者说大人的肉声在大人与孩子之间营造的时间和空间非常珍贵。

自己是不是真的对绘本感兴趣,从中获得感动,对其中的各种问题感同身受。

所以,也许我接下来讲的与绘本的关系,或者我对绘本的观点,是走在与儿童文学家和绘本专家的正道有些偏离的岔道上的我所感受到和思考到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意识,是不是可以用“后半生应该阅读的绘本”、“一生要读三次的绘本”这种吸引眼球的句子来表现呢?这是不是能够昭示绘本的巨大 可能性呢?“一生要读三次”的意思是,第一次是自己是孩子的时候,第二次是自己养育孩子的时候,第三次是自己进入人生的后半期的时候,特别是在人生的后半期,意识到了衰老,身患了疾病,或者回顾人生的波折,这时候,会出乎意料地从绘本中读到不少可以称之为新发现的深刻意味。要生存下去的话,最为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已经写在绘本之中了。

我很伤心,可是流不出眼泪。一生只能经历一次的宝贝弟弟的死亡这件事,该怎么让他们了解才好呢,孩子母亲来请教如此棘手的难题。

另一件事即如何教会孩子明白死亡, 这可是非常难处理的问题。不可思议的是,獾感到自己身体变得轻盈,不知什么时候飘浮在空中,朝着隧道对面发出光亮的出口飞去。感到自己完全自由了的獾从隧道里出来,冲着光辉灿烂的天空,像蝴蝶飞舞一样,展开了愉快的旅程。

听到这个故事,我思考了很多事情。我们面对孩子的死,面对父母的死也是同样,究竟该如何向同在那里的年幼的孩子说明才好呢?即使是孩子,也有悲伤这一情感,可是他们却不能直接地表露悲伤。

我感到这一绘本的力量实在太大了,没有比这更好的交流手段了。

我发现了——在我们的身边,同一条时间的河流在流淌着。这一句话就表现出了只有在那一现场才能产生的灵魂的激荡。

PTSD(创作后压力症候群)的症状有各种表现,其中之一就是语言丧失。

相互再一次感觉共同的东西这种蕴含深刻思考的绘本,就必须将其升华为具有普通性的故事。

当死期临近时,该如何活着成了现代的一个主题,自己是否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过来的?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活过的证据是什么?自己的人生究竟是什么?不留遗憾的最后的时日该如何度过?她忧虑的是,如何留下自己在这世人活过的证据,用什么样的形式给孩子们留下要说的话,才算完成作为母亲的使命。

那七座石头山的名字分别是勇气、快乐、忍耐、礼仪、信念、信仰、爱。

我感到,正因如此,在我们深入思考“生与死”的问题、“生命”的问题时,绘本是能够发挥巨大可能性的一种艺术。

“绘本之力”,或者是“绘本的可能性“。首先从孩子这一角度来看,日本过于强调对孩子的知识的灌输,认为谁能被更多、更早地填塞进知识,谁就会赢,可是孩提时代并不是这样一种形态,而是情感的、感性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在这方面,绘本是适合孩子的非常好的艺术。我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日本的孩子们更多地看到、读到绘本。

绘本对于大人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东西。日本的大人都拼命地往前追赶,失去了生活本来的丰富性。所以我经常对经商的人说,要读绘本。

什么事情都可以两样同时来做,人们一味地追求这种状态,现在,这种现象充斥了世界。与此相反,读绘本这件事是不能与另一件事同时做的,因为需要你自己翻页,自己进入作品中,将自己这一存在与绘本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绘本既具有很重要的现代性内涵,也具有新的可能性。

绘本不是大人让孩子自己看的书,而是大人读给孩子听。

现在的教育以向头脑里填塞为中心,与这些非常优秀的人谈话时,他们的心并不为之所动。他们没有表情,说的话枯燥乏味,让人不知道他的感受。我就想,他的脑袋里,不,他的心里装的是什么样的语言呢?

绘本触动孩子的心灵是最为重要的,即重要的是能否给孩子带来愉悦和趣味。编辑、出版绘本以来,我一直执著于这两点。

非常重视绘本是大人阅读的这个问题。而且绘本很重,一次买十册左右,背在身上乘电车回家,肩膀会很痛,不过对于阅读绘本的乐趣来说,这是不可取代的一种重量。一类是,重读从前读给孩子听过的绘本,一边愉快地怀恋过去,一这再次发现其中的意味和感动,从而心灵受到深刻的触动;另一类是,通过接触这二十来年的新作,看到绘本这一领域原来是这样有创作活力,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好作品,由此感到震惊。

如果能一边深入地多享受一些绘本的乐趣,一边工作的话,那么,自己的创作活动的内涵就会很大的不同。在这个意义上,经商阶层也好,主妇阶层也好,或者进入后半生的人也好,我认为,对这些人而言,绘本都是珍贵的精神食粮。

与纪实文学相比,绘本是用非常少的字数和画面,按照一般标准来说,是十几幅到二十幅这样刚合适的画面数量,以及与画面配合的非常少的文字,就能将人生、生命、生存、喜悦和感动等重要的内容,很快地表现出来。我认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手段,是进行有效交流的手段。

富山市的郊外有一个叫大岛町的地方,却建了个绘本馆。是个很了不起的绘本馆。馆里把书架摆成圆形,上面贴着”生命“”动物“等。他们做了各种各样的分类,好让孩子们容易找到想看的书。

此馆位于富山县射水市,楼高二层的建筑物,坐落在一大片绿地上,门前有一个由电脑控制的喷水池,不时跳着水舞迎接来自各地的游客。馆内窗明几净,可以一边享受阅读绘本乐趣,一边欣赏户外大自然的美景;馆内定期有表演活动、展览和工作坊,让喜欢绘本的同好欣赏,并一起动手製作个人手造的绘本,既有趣又可发挥创意。

我走进这座设计雅致的绘本馆,每个角落都会有新发现。书架上除陈列了各式各样、让人爱不释手的名著绘本外,也有由手造绘本创作比赛选出的得奖绘本,其中有立体弹起书、布製绘本等,均製作精美,尽显作者心思,感觉日本孩子在绘本文化中孕育成长,很是幸福呢。

真是了不起的编辑啊。哪里,这是因为读者付了钱啊。丽利安 史密斯在《儿童文学论》中说:孩子的心是客观的。我还是觉得民间故事写得好啊,那是可是经过不断的淘洗,才留存上来的。是的,那里面没有说明,那是讲述。绘本是与人类心灵的深层联系最为深入的,所以,我们那些从事临床心理工作的伙伴,喜欢绘本的人特别多。加上人类心灵的深处,在很多情况下无法用事实来诉说,所以,只能讲述故事,人能依靠形象。在这一点上,我也认为大人阅读绘本具有重大的意义。

绘本的趣味性在于,它的画是非常超现实的。大人和孩子都并不觉得是超现实的,而是自然地予以接受。

绘本并不只是给儿童的,绘本是给所有人的。我的确是这样来看绘本的。

松居:我不怎么赞成孩子早认识字。文字这很有局限性的,阅读文字是一个人进入语言之中,可是别人给自己读,却是讲述者和听讲者同在一起,所以,我期待的是这种状态的绘本阅读。在儿童时代获得同在一起这一最重要的人类体验,然后用耳朵认真听取讲述话语,自由自在地进入语言的世界,拥有了这一能力的孩子一旦习得识字这一技术,就能够读书了。现在是只教识字这一技术,所以不能读书。

柳田:我觉得,从五六岁到七八岁左右,是最初的入门关口。那个时候,孩子与书是什么接触方式,父母用什么方式读书给孩子听,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那时对书有着饥饿感。这样的体验决定了我以后所走的路。这还是因为过于依赖吧。有电视、录像这些便利的设备,交给它们来做,让学生看就行了,这样很轻松。当老师的不知道活生生的人做的事情和电视不同,那怎么能行呢。

老爷爷、老奶奶们就说,“我们不会讲故事啊。”再问他们“那你们听过故事吧。”他们回答,“不,不,还是电视上讲的是正确的。”“我们最卢听的是老爷爷和老奶奶知道的故事。”

如果小时候没有用耳朵听故事的体验,是不会讲故事的。姑且不论讲得好,还是不好,如果小时候没有用耳朵听民是故事的体验,就不会讲故事。

在语言体验里,用耳朵听语言这一体验最为重要,可是,如今这种体验真的是变得贫乏了。顺道去了信州的一个小绘本馆。孩子们一边接受着身边的原画的视觉冲击,一边听母亲的声音所讲述的故事。

读书给孩子听的运动正在向各地蔓延。以女性志愿者为中心,在儿童馆等各种地方在进行着。

在欧美,哄孩子睡觉时,父亲给孩子读书听的比较多。这件事有相当深厚的传统。特别是在欧洲,饭后的收拾活是由夫人为做,哄孩子睡觉是父亲的事,那时候,父亲大多是给孩子读绘本。

能够这样不断地描写这种失常的事情,也是只有绘本才有的自由度,是非常有趣的表现方法。

“我不是在记住语言,而是看见了画面。”“在父亲的心里能看见画面,所以他给我们讲故事时,那画面在自己的心里也呈现了出来,至今那些画面好像还留在我的心里。当我想讲什么故事地,就看见了那个世界,我只不过把它变成语言罢了。”真是了不起的讲故事的人啊。我感觉到了语言的巨大力量,也认识到,讲故事的人如果不能将故事的世界在自己心中化为形象进行讲述,就无法将看得见的画面传达出来。现在的孩子这样的体验非常少,大家都一味追逐着肉眼可见的世界。这是因为什么都是先用影像来表现的缘故。就是这样。从一开始就有看得见的世界。这样说来,绘本虽然也是这样,但是绘本并不是全部让人看到,而只是这里那里给你一些画,剩下那部分,你自己必须想像出画面来。那些用电脑制作的动画片,说到底,是作为娱乐的对象,是外部的对象。

在孩子的情感生活、情绪生活中,这种害怕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种体验,反而容易出现精神失控、崩溃的现象。因为不了解残酷的事情,才会做出那么残酷的事情来。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害怕,我想就会在残酷的事情面前停下脚步。

绘本成了以一种特别的声音,帮助孩子理解现实事件的媒介。

用所谓的好书、有用之书,把什么东西强制性地灌输给孩子这一用心的确是不好的。我认为是可以摆放这种绘本的。想读的人就由他去读好了,地有非常适合某个大人、某个孩子的绘本。

如何接受死亡,如何看待死亡,是连大人都很难处理的问题,所以大人也会惊慌失措。

绘本里一定会留下某种具有结晶作用的东西。我们希望孩子们好好地活着。

因为小红狮子总是陪在自己身边,胆怯的男孩也有了行动力。这些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绘画和语言融为一体,来表现一个出色的故事的作品;另一类是,故事性也很好,但是,绘画更有魅力,让人就像欣赏喜欢的画家的画集一样,对画反复地、认真地进行品味的作品。即只是看画就令人很感动、很激动的优秀的“绘”本。

奥斯伯格还创作了《巫婆的扫把》

就像铭刻在读者的视网膜上一样。

插画成为童话不可分离的要素

绘本在今后会越来越发展。创作绘本的人也会增加,各种各样的人会以自己的体验为根基创作绘本。现在大家都在跟着电视图像走,太过头的话,会厌烦起来吧。那时就会突然懂得绘本的滋味。细想起来,民间故事里有那么多完全是荒唐无稽的事情,可是却若无其事地流传了数百年,想到这一点,我认为,绘本里的杰作还是会继续 二十一世纪流传的,它的价值会越来越被重新认识。

即使不说希望绘本流传到新世纪的话,绘本也会自己流传下去,我感到绘本就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1960年代和1970年代创作出来的优秀绘本,现在也还摆在书店里吧。和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样,优秀的绘本成为畅销书,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没有从书店里消失,这真是了不起(书店也没有消失)。

人们已经没了长劲儿,看不了篇幅长的东西,那绘本在这一点上很强大啊。读的人当时觉得很简单,可是过后却一直留有印象,上了年纪以后,也会想重新阅读,我想这种情况一直都会发生。

孩子也会牢牢地记住。即使是高龄者也不例外,如果有人给老年人读绘本听,这是非常好的事情。我认为绘本的文章放声来读,才是生动鲜活的。

今后,对绘本的文章的钻研,要超过对绘画的钻研,否则,就无法肩负起将语言传递给下一代这一重大责任。我之所以说这听。是重大责任,是因为美好的语言会在孩子们的内心,培养起对自我的认同。

在二十一世纪,绘本将变得越来越珍贵。绘本能够给大人和孩子同时带来乐趣,从绘本中可以得到的东西无法估量。我们策划这本书,就是想探寻今后的绘本的可能性,发掘绘本的力量。松居先生是我国绘本制作创作的先驱,其经验之丰富,可以说没有出其右者。

读绘本给人听,这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绘本的力量的方法。我们非常希望在每个家庭里,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中能有人读绘本给孩子听。老师也应该不断开展这项活动。另一方面,孩子们给高龄者读绘本听,这也是美妙的事情啊。

这样不断地联想起来,绘本的可能性变得无限广阔。如果这本书能够成为这种新的发展的一个契机,我们将不胜欣喜。

在日本是什么人在关注、关心、关怀绘本(儿童文学),是顶尖的学者和作家,可是在我们中国,周作人、郑振铎、赵景深,叶圣陶、茅盾等人之后,再不见大学者、大作家对儿童文学亲力亲为了,这是否反映出中国社会的一种耐人寻味的倒退呢?这是否反映出中国儿童的某种真实的命运呢?现如今某些知名学者说起儿童文学,便一副不以为然,不屑一顾的口吻和表情,某些知名学者起劲的鼓吹读经,甚至连《弟子规》都要让孩子来膜拜,真不知道他们的学问做到哪儿去了,在许多方面儿童文学都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在儿童文学面前可以照出很多人的“小”来,松居直先生是推动日本绘本发展的最大功臣。

绘本实在是神奇的东西。从零岁到一百岁的人都能从中获得乐趣。即使是小小的,或薄薄一本书,里面所包含的内容都极为深广。只要看过一次,它就会一直留在记忆中,如果被偶然想起,就会使人心神摇荡。而且,绘本还具有一种共通性,那就是即使是在文化上存在差异的地方,它也可以毫无排斥地授受。

我们一直在追求“绘本的可能性”

能够精确并且表情丰富地描绘动物、植物、交通工具的绘画,也是绘本不可或缺。

用“书”这一形式来呈现文字和图画的绘本,很早就被认为是一种综合艺术。由语言和绘画构成的多样组合,自由地运用各种开本和页数、纸张的品质、制版和印刷的复杂技术,经过了各种书籍制作过程才作为书而成形的绘本,的确是名副其实的综合艺术。

绘本里有两个语言系统。一个是以文字来表记的文章,另一个是绘画。实际上,所有的绘画都能作为语言被阅读。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 会面临种种危机。但是,这种磨难事后回顾起来,并不只是负面的,很多情况下,它也提供了翻耕心田,发现某种新事物的契机。

我感觉到心灵的创伤正在平静地愈合。我从绘本的一个个故事以及一幅幅图、一句句话里,发现了与从前阅读时不同的深刻含义和体味,完全被绘本征服了。

人到了后半生,更应该总是把绘本放在身边,慢慢地、用心地阅读。在只顾工作的奔忙中遗忘了的那些珍贵的东西——幽默、悲伤、孤独、相互扶助、别离、死亡、生命,会像烤画一样浮现出来。

绘本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绘画和文字形成怎样的关系。文字引出绘画,还是绘画引出文字呢?

倾听绘本的声音

绘本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

绘本不是让孩子自己阅读的书。当别人问那绘本是什么书时,我就回答,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哪怕他是小学生、中学生。我经常也给大学生读绘本,即使是大学生,自己读绘本的时候和别人给他读的时候,会得到非常不同的印象。获得的感受很不一样。

孩子用耳朵听语言,用眼睛看绘本的绘画。实际上,孩子不是在看绘画,而是在读绘画。绘画这种东西全都是语言的世界。没有不能成为语言的绘画。即使是抽象画,也能变成语言。因为绘画有线条、形状和颜色。孩子们是在读画。大人是在看画,孩子是在读画。孩子读存在于画里的语言。而且是完全同时地用耳朵体验语言的世界,以孩子的心里融为一体,在这里,绘本便产生了。

绘本中被印刷出来的画是静止的,可是孩子在心里看到的绘本的画在生动地活动着。

绘本是大人为自己阅读的作品这一意识十分重要。阅读的音调,或者说大人的肉声在大人与孩子之间营造的时间和空间非常珍贵。

自己是不是真的对绘本感兴趣,从中获得感动,对其中的各种问题感同身受。

所以,也许我接下来讲的与绘本的关系,或者我对绘本的观点,是走在与儿童文学家和绘本专家的正道有些偏离的岔道上的我所感受到和思考到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意识,是不是可以用“后半生应该阅读的绘本”、“一生要读三次的绘本”这种吸引眼球的句子来表现呢?这是不是能够昭示绘本的巨大 可能性呢?“一生要读三次”的意思是,第一次是自己是孩子的时候,第二次是自己养育孩子的时候,第三次是自己进入人生的后半期的时候,特别是在人生的后半期,意识到了衰老,身患了疾病,或者回顾人生的波折,这时候,会出乎意料地从绘本中读到不少可以称之为新发现的深刻意味。要生存下去的话,最为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已经写在绘本之中了。

我很伤心,可是流不出眼泪。一生只能经历一次的宝贝弟弟的死亡这件事,该怎么让他们了解才好呢,孩子母亲来请教如此棘手的难题。

另一件事即如何教会孩子明白死亡, 这可是非常难处理的问题。不可思议的是,獾感到自己身体变得轻盈,不知什么时候飘浮在空中,朝着隧道对面发出光亮的出口飞去。感到自己完全自由了的獾从隧道里出来,冲着光辉灿烂的天空,像蝴蝶飞舞一样,展开了愉快的旅程。

听到这个故事,我思考了很多事情。我们面对孩子的死,面对父母的死也是同样,究竟该如何向同在那里的年幼的孩子说明才好呢?即使是孩子,也有悲伤这一情感,可是他们却不能直接地表露悲伤。

我感到这一绘本的力量实在太大了,没有比这更好的交流手段了。

我发现了——在我们的身边,同一条时间的河流在流淌着。这一句话就表现出了只有在那一现场才能产生的灵魂的激荡。

PTSD(创作后压力症候群)的症状有各种表现,其中之一就是语言丧失。

相互再一次感觉共同的东西这种蕴含深刻思考的绘本,就必须将其升华为具有普通性的故事。

当死期临近时,该如何活着成了现代的一个主题,自己是否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过来的?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活过的证据是什么?自己的人生究竟是什么?不留遗憾的最后的时日该如何度过?她忧虑的是,如何留下自己在这世人活过的证据,用什么样的形式给孩子们留下要说的话,才算完成作为母亲的使命。

那七座石头山的名字分别是勇气、快乐、忍耐、礼仪、信念、信仰、爱。

我感到,正因如此,在我们深入思考“生与死”的问题、“生命”的问题时,绘本是能够发挥巨大可能性的一种艺术。

“绘本之力”,或者是“绘本的可能性“。首先从孩子这一角度来看,日本过于强调对孩子的知识的灌输,认为谁能被更多、更早地填塞进知识,谁就会赢,可是孩提时代并不是这样一种形态,而是情感的、感性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在这方面,绘本是适合孩子的非常好的艺术。我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日本的孩子们更多地看到、读到绘本。

绘本对于大人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东西。日本的大人都拼命地往前追赶,失去了生活本来的丰富性。所以我经常对经商的人说,要读绘本。

什么事情都可以两样同时来做,人们一味地追求这种状态,现在,这种现象充斥了世界。与此相反,读绘本这件事是不能与另一件事同时做的,因为需要你自己翻页,自己进入作品中,将自己这一存在与绘本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绘本既具有很重要的现代性内涵,也具有新的可能性。

绘本不是大人让孩子自己看的书,而是大人读给孩子听。

现在的教育以向头脑里填塞为中心,与这些非常优秀的人谈话时,他们的心并不为之所动。他们没有表情,说的话枯燥乏味,让人不知道他的感受。我就想,他的脑袋里,不,他的心里装的是什么样的语言呢?

绘本触动孩子的心灵是最为重要的,即重要的是能否给孩子带来愉悦和趣味。编辑、出版绘本以来,我一直执著于这两点。

非常重视绘本是大人阅读的这个问题。而且绘本很重,一次买十册左右,背在身上乘电车回家,肩膀会很痛,不过对于阅读绘本的乐趣来说,这是不可取代的一种重量。一类是,重读从前读给孩子听过的绘本,一边愉快地怀恋过去,一这再次发现其中的意味和感动,从而心灵受到深刻的触动;另一类是,通过接触这二十来年的新作,看到绘本这一领域原来是这样有创作活力,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好作品,由此感到震惊。

如果能一边深入地多享受一些绘本的乐趣,一边工作的话,那么,自己的创作活动的内涵就会很大的不同。在这个意义上,经商阶层也好,主妇阶层也好,或者进入后半生的人也好,我认为,对这些人而言,绘本都是珍贵的精神食粮。

与纪实文学相比,绘本是用非常少的字数和画面,按照一般标准来说,是十几幅到二十幅这样刚合适的画面数量,以及与画面配合的非常少的文字,就能将人生、生命、生存、喜悦和感动等重要的内容,很快地表现出来。我认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手段,是进行有效交流的手段。

富山市的郊外有一个叫大岛町的地方,却建了个绘本馆。是个很了不起的绘本馆。馆里把书架摆成圆形,上面贴着”生命“”动物“等。他们做了各种各样的分类,好让孩子们容易找到想看的书。

此馆位于富山县射水市,楼高二层的建筑物,坐落在一大片绿地上,门前有一个由电脑控制的喷水池,不时跳着水舞迎接来自各地的游客。馆内窗明几净,可以一边享受阅读绘本乐趣,一边欣赏户外大自然的美景;馆内定期有表演活动、展览和工作坊,让喜欢绘本的同好欣赏,并一起动手製作个人手造的绘本,既有趣又可发挥创意。

我走进这座设计雅致的绘本馆,每个角落都会有新发现。书架上除陈列了各式各样、让人爱不释手的名著绘本外,也有由手造绘本创作比赛选出的得奖绘本,其中有立体弹起书、布製绘本等,均製作精美,尽显作者心思,感觉日本孩子在绘本文化中孕育成长,很是幸福呢。

真是了不起的编辑啊。哪里,这是因为读者付了钱啊。丽利安 史密斯在《儿童文学论》中说:孩子的心是客观的。我还是觉得民间故事写得好啊,那是可是经过不断的淘洗,才留存上来的。是的,那里面没有说明,那是讲述。绘本是与人类心灵的深层联系最为深入的,所以,我们那些从事临床心理工作的伙伴,喜欢绘本的人特别多。加上人类心灵的深处,在很多情况下无法用事实来诉说,所以,只能讲述故事,人能依靠形象。在这一点上,我也认为大人阅读绘本具有重大的意义。

绘本的趣味性在于,它的画是非常超现实的。大人和孩子都并不觉得是超现实的,而是自然地予以接受。

绘本并不只是给儿童的,绘本是给所有人的。我的确是这样来看绘本的。

松居:我不怎么赞成孩子早认识字。文字这很有局限性的,阅读文字是一个人进入语言之中,可是别人给自己读,却是讲述者和听讲者同在一起,所以,我期待的是这种状态的绘本阅读。在儿童时代获得同在一起这一最重要的人类体验,然后用耳朵认真听取讲述话语,自由自在地进入语言的世界,拥有了这一能力的孩子一旦习得识字这一技术,就能够读书了。现在是只教识字这一技术,所以不能读书。

柳田:我觉得,从五六岁到七八岁左右,是最初的入门关口。那个时候,孩子与书是什么接触方式,父母用什么方式读书给孩子听,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那时对书有着饥饿感。这样的体验决定了我以后所走的路。这还是因为过于依赖吧。有电视、录像这些便利的设备,交给它们来做,让学生看就行了,这样很轻松。当老师的不知道活生生的人做的事情和电视不同,那怎么能行呢。

老爷爷、老奶奶们就说,“我们不会讲故事啊。”再问他们“那你们听过故事吧。”他们回答,“不,不,还是电视上讲的是正确的。”“我们最卢听的是老爷爷和老奶奶知道的故事。”

如果小时候没有用耳朵听故事的体验,是不会讲故事的。姑且不论讲得好,还是不好,如果小时候没有用耳朵听民是故事的体验,就不会讲故事。

在语言体验里,用耳朵听语言这一体验最为重要,可是,如今这种体验真的是变得贫乏了。顺道去了信州的一个小绘本馆。孩子们一边接受着身边的原画的视觉冲击,一边听母亲的声音所讲述的故事。

读书给孩子听的运动正在向各地蔓延。以女性志愿者为中心,在儿童馆等各种地方在进行着。

在欧美,哄孩子睡觉时,父亲给孩子读书听的比较多。这件事有相当深厚的传统。特别是在欧洲,饭后的收拾活是由夫人为做,哄孩子睡觉是父亲的事,那时候,父亲大多是给孩子读绘本。

能够这样不断地描写这种失常的事情,也是只有绘本才有的自由度,是非常有趣的表现方法。

“我不是在记住语言,而是看见了画面。”“在父亲的心里能看见画面,所以他给我们讲故事时,那画面在自己的心里也呈现了出来,至今那些画面好像还留在我的心里。当我想讲什么故事地,就看见了那个世界,我只不过把它变成语言罢了。”真是了不起的讲故事的人啊。我感觉到了语言的巨大力量,也认识到,讲故事的人如果不能将故事的世界在自己心中化为形象进行讲述,就无法将看得见的画面传达出来。现在的孩子这样的体验非常少,大家都一味追逐着肉眼可见的世界。这是因为什么都是先用影像来表现的缘故。就是这样。从一开始就有看得见的世界。这样说来,绘本虽然也是这样,但是绘本并不是全部让人看到,而只是这里那里给你一些画,剩下那部分,你自己必须想像出画面来。那些用电脑制作的动画片,说到底,是作为娱乐的对象,是外部的对象。

在孩子的情感生活、情绪生活中,这种害怕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种体验,反而容易出现精神失控、崩溃的现象。因为不了解残酷的事情,才会做出那么残酷的事情来。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害怕,我想就会在残酷的事情面前停下脚步。

绘本成了以一种特别的声音,帮助孩子理解现实事件的媒介。

用所谓的好书、有用之书,把什么东西强制性地灌输给孩子这一用心的确是不好的。我认为是可以摆放这种绘本的。想读的人就由他去读好了,地有非常适合某个大人、某个孩子的绘本。

如何接受死亡,如何看待死亡,是连大人都很难处理的问题,所以大人也会惊慌失措。

绘本里一定会留下某种具有结晶作用的东西。我们希望孩子们好好地活着。

因为小红狮子总是陪在自己身边,胆怯的男孩也有了行动力。这些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绘画和语言融为一体,来表现一个出色的故事的作品;另一类是,故事性也很好,但是,绘画更有魅力,让人就像欣赏喜欢的画家的画集一样,对画反复地、认真地进行品味的作品。即只是看画就令人很感动、很激动的优秀的“绘”本。

奥斯伯格还创作了《巫婆的扫把》

就像铭刻在读者的视网膜上一样。

插画成为童话不可分离的要素

绘本在今后会越来越发展。创作绘本的人也会增加,各种各样的人会以自己的体验为根基创作绘本。现在大家都在跟着电视图像走,太过头的话,会厌烦起来吧。那时就会突然懂得绘本的滋味。细想起来,民间故事里有那么多完全是荒唐无稽的事情,可是却若无其事地流传了数百年,想到这一点,我认为,绘本里的杰作还是会继续 二十一世纪流传的,它的价值会越来越被重新认识。

即使不说希望绘本流传到新世纪的话,绘本也会自己流传下去,我感到绘本就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1960年代和1970年代创作出来的优秀绘本,现在也还摆在书店里吧。和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样,优秀的绘本成为畅销书,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没有从书店里消失,这真是了不起(书店也没有消失)。

人们已经没了长劲儿,看不了篇幅长的东西,那绘本在这一点上很强大啊。读的人当时觉得很简单,可是过后却一直留有印象,上了年纪以后,也会想重新阅读,我想这种情况一直都会发生。

孩子也会牢牢地记住。即使是高龄者也不例外,如果有人给老年人读绘本听,这是非常好的事情。我认为绘本的文章放声来读,才是生动鲜活的。

今后,对绘本的文章的钻研,要超过对绘画的钻研,否则,就无法肩负起将语言传递给下一代这一重大责任。我之所以说这听。是重大责任,是因为美好的语言会在孩子们的内心,培养起对自我的认同。

在二十一世纪,绘本将变得越来越珍贵。绘本能够给大人和孩子同时带来乐趣,从绘本中可以得到的东西无法估量。我们策划这本书,就是想探寻今后的绘本的可能性,发掘绘本的力量。松居先生是我国绘本制作创作的先驱,其经验之丰富,可以说没有出其右者。

读绘本给人听,这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绘本的力量的方法。我们非常希望在每个家庭里,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中能有人读绘本给孩子听。老师也应该不断开展这项活动。另一方面,孩子们给高龄者读绘本听,这也是美妙的事情啊。

这样不断地联想起来,绘本的可能性变得无限广阔。如果这本书能够成为这种新的发展的一个契机,我们将不胜欣喜。

在日本是什么人在关注、关心、关怀绘本(儿童文学),是顶尖的学者和作家,可是在我们中国,周作人、郑振铎、赵景深,叶圣陶、茅盾等人之后,再不见大学者、大作家对儿童文学亲力亲为了,这是否反映出中国社会的一种耐人寻味的倒退呢?这是否反映出中国儿童的某种真实的命运呢?现如今某些知名学者说起儿童文学,便一副不以为然,不屑一顾的口吻和表情,某些知名学者起劲的鼓吹读经,甚至连《弟子规》都要让孩子来膜拜,真不知道他们的学问做到哪儿去了,在许多方面儿童文学都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在儿童文学面前可以照出很多人的“小”来,松居直先生是推动日本绘本发展的最大功臣。

绘本实在是神奇的东西。从零岁到一百岁的人都能从中获得乐趣。即使是小小的,或薄薄一本书,里面所包含的内容都极为深广。只要看过一次,它就会一直留在记忆中,如果被偶然想起,就会使人心神摇荡。而且,绘本还具有一种共通性,那就是即使是在文化上存在差异的地方,它也可以毫无排斥地授受。

我们一直在追求“绘本的可能性”

能够精确并且表情丰富地描绘动物、植物、交通工具的绘画,也是绘本不可或缺。

用“书”这一形式来呈现文字和图画的绘本,很早就被认为是一种综合艺术。由语言和绘画构成的多样组合,自由地运用各种开本和页数、纸张的品质、制版和印刷的复杂技术,经过了各种书籍制作过程才作为书而成形的绘本,的确是名副其实的综合艺术。

绘本里有两个语言系统。一个是以文字来表记的文章,另一个是绘画。实际上,所有的绘画都能作为语言被阅读。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 会面临种种危机。但是,这种磨难事后回顾起来,并不只是负面的,很多情况下,它也提供了翻耕心田,发现某种新事物的契机。

我感觉到心灵的创伤正在平静地愈合。我从绘本的一个个故事以及一幅幅图、一句句话里,发现了与从前阅读时不同的深刻含义和体味,完全被绘本征服了。

人到了后半生,更应该总是把绘本放在身边,慢慢地、用心地阅读。在只顾工作的奔忙中遗忘了的那些珍贵的东西——幽默、悲伤、孤独、相互扶助、别离、死亡、生命,会像烤画一样浮现出来。

绘本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绘画和文字形成怎样的关系。文字引出绘画,还是绘画引出文字呢?

倾听绘本的声音

绘本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

绘本不是让孩子自己阅读的书。当别人问那绘本是什么书时,我就回答,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哪怕他是小学生、中学生。我经常也给大学生读绘本,即使是大学生,自己读绘本的时候和别人给他读的时候,会得到非常不同的印象。获得的感受很不一样。

孩子用耳朵听语言,用眼睛看绘本的绘画。实际上,孩子不是在看绘画,而是在读绘画。绘画这种东西全都是语言的世界。没有不能成为语言的绘画。即使是抽象画,也能变成语言。因为绘画有线条、形状和颜色。孩子们是在读画。大人是在看画,孩子是在读画。孩子读存在于画里的语言。而且是完全同时地用耳朵体验语言的世界,以孩子的心里融为一体,在这里,绘本便产生了。

绘本中被印刷出来的画是静止的,可是孩子在心里看到的绘本的画在生动地活动着。

绘本是大人为自己阅读的作品这一意识十分重要。阅读的音调,或者说大人的肉声在大人与孩子之间营造的时间和空间非常珍贵。

自己是不是真的对绘本感兴趣,从中获得感动,对其中的各种问题感同身受。

所以,也许我接下来讲的与绘本的关系,或者我对绘本的观点,是走在与儿童文学家和绘本专家的正道有些偏离的岔道上的我所感受到和思考到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意识,是不是可以用“后半生应该阅读的绘本”、“一生要读三次的绘本”这种吸引眼球的句子来表现呢?这是不是能够昭示绘本的巨大 可能性呢?“一生要读三次”的意思是,第一次是自己是孩子的时候,第二次是自己养育孩子的时候,第三次是自己进入人生的后半期的时候,特别是在人生的后半期,意识到了衰老,身患了疾病,或者回顾人生的波折,这时候,会出乎意料地从绘本中读到不少可以称之为新发现的深刻意味。要生存下去的话,最为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已经写在绘本之中了。

我很伤心,可是流不出眼泪。一生只能经历一次的宝贝弟弟的死亡这件事,该怎么让他们了解才好呢,孩子母亲来请教如此棘手的难题。

另一件事即如何教会孩子明白死亡, 这可是非常难处理的问题。不可思议的是,獾感到自己身体变得轻盈,不知什么时候飘浮在空中,朝着隧道对面发出光亮的出口飞去。感到自己完全自由了的獾从隧道里出来,冲着光辉灿烂的天空,像蝴蝶飞舞一样,展开了愉快的旅程。

听到这个故事,我思考了很多事情。我们面对孩子的死,面对父母的死也是同样,究竟该如何向同在那里的年幼的孩子说明才好呢?即使是孩子,也有悲伤这一情感,可是他们却不能直接地表露悲伤。

我感到这一绘本的力量实在太大了,没有比这更好的交流手段了。

我发现了——在我们的身边,同一条时间的河流在流淌着。这一句话就表现出了只有在那一现场才能产生的灵魂的激荡。

PTSD(创作后压力症候群)的症状有各种表现,其中之一就是语言丧失。

相互再一次感觉共同的东西这种蕴含深刻思考的绘本,就必须将其升华为具有普通性的故事。

当死期临近时,该如何活着成了现代的一个主题,自己是否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过来的?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活过的证据是什么?自己的人生究竟是什么?不留遗憾的最后的时日该如何度过?她忧虑的是,如何留下自己在这世人活过的证据,用什么样的形式给孩子们留下要说的话,才算完成作为母亲的使命。

那七座石头山的名字分别是勇气、快乐、忍耐、礼仪、信念、信仰、爱。

我感到,正因如此,在我们深入思考“生与死”的问题、“生命”的问题时,绘本是能够发挥巨大可能性的一种艺术。

“绘本之力”,或者是“绘本的可能性“。首先从孩子这一角度来看,日本过于强调对孩子的知识的灌输,认为谁能被更多、更早地填塞进知识,谁就会赢,可是孩提时代并不是这样一种形态,而是情感的、感性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在这方面,绘本是适合孩子的非常好的艺术。我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日本的孩子们更多地看到、读到绘本。

绘本对于大人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东西。日本的大人都拼命地往前追赶,失去了生活本来的丰富性。所以我经常对经商的人说,要读绘本。

什么事情都可以两样同时来做,人们一味地追求这种状态,现在,这种现象充斥了世界。与此相反,读绘本这件事是不能与另一件事同时做的,因为需要你自己翻页,自己进入作品中,将自己这一存在与绘本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绘本既具有很重要的现代性内涵,也具有新的可能性。

绘本不是大人让孩子自己看的书,而是大人读给孩子听。

现在的教育以向头脑里填塞为中心,与这些非常优秀的人谈话时,他们的心并不为之所动。他们没有表情,说的话枯燥乏味,让人不知道他的感受。我就想,他的脑袋里,不,他的心里装的是什么样的语言呢?

绘本触动孩子的心灵是最为重要的,即重要的是能否给孩子带来愉悦和趣味。编辑、出版绘本以来,我一直执著于这两点。

非常重视绘本是大人阅读的这个问题。而且绘本很重,一次买十册左右,背在身上乘电车回家,肩膀会很痛,不过对于阅读绘本的乐趣来说,这是不可取代的一种重量。一类是,重读从前读给孩子听过的绘本,一边愉快地怀恋过去,一这再次发现其中的意味和感动,从而心灵受到深刻的触动;另一类是,通过接触这二十来年的新作,看到绘本这一领域原来是这样有创作活力,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好作品,由此感到震惊。

如果能一边深入地多享受一些绘本的乐趣,一边工作的话,那么,自己的创作活动的内涵就会很大的不同。在这个意义上,经商阶层也好,主妇阶层也好,或者进入后半生的人也好,我认为,对这些人而言,绘本都是珍贵的精神食粮。

与纪实文学相比,绘本是用非常少的字数和画面,按照一般标准来说,是十几幅到二十幅这样刚合适的画面数量,以及与画面配合的非常少的文字,就能将人生、生命、生存、喜悦和感动等重要的内容,很快地表现出来。我认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手段,是进行有效交流的手段。

富山市的郊外有一个叫大岛町的地方,却建了个绘本馆。是个很了不起的绘本馆。馆里把书架摆成圆形,上面贴着”生命“”动物“等。他们做了各种各样的分类,好让孩子们容易找到想看的书。

此馆位于富山县射水市,楼高二层的建筑物,坐落在一大片绿地上,门前有一个由电脑控制的喷水池,不时跳着水舞迎接来自各地的游客。馆内窗明几净,可以一边享受阅读绘本乐趣,一边欣赏户外大自然的美景;馆内定期有表演活动、展览和工作坊,让喜欢绘本的同好欣赏,并一起动手製作个人手造的绘本,既有趣又可发挥创意。

我走进这座设计雅致的绘本馆,每个角落都会有新发现。书架上除陈列了各式各样、让人爱不释手的名著绘本外,也有由手造绘本创作比赛选出的得奖绘本,其中有立体弹起书、布製绘本等,均製作精美,尽显作者心思,感觉日本孩子在绘本文化中孕育成长,很是幸福呢。

真是了不起的编辑啊。哪里,这是因为读者付了钱啊。丽利安 史密斯在《儿童文学论》中说:孩子的心是客观的。我还是觉得民间故事写得好啊,那是可是经过不断的淘洗,才留存上来的。是的,那里面没有说明,那是讲述。绘本是与人类心灵的深层联系最为深入的,所以,我们那些从事临床心理工作的伙伴,喜欢绘本的人特别多。加上人类心灵的深处,在很多情况下无法用事实来诉说,所以,只能讲述故事,人能依靠形象。在这一点上,我也认为大人阅读绘本具有重大的意义。

绘本的趣味性在于,它的画是非常超现实的。大人和孩子都并不觉得是超现实的,而是自然地予以接受。

绘本并不只是给儿童的,绘本是给所有人的。我的确是这样来看绘本的。

松居:我不怎么赞成孩子早认识字。文字这很有局限性的,阅读文字是一个人进入语言之中,可是别人给自己读,却是讲述者和听讲者同在一起,所以,我期待的是这种状态的绘本阅读。在儿童时代获得同在一起这一最重要的人类体验,然后用耳朵认真听取讲述话语,自由自在地进入语言的世界,拥有了这一能力的孩子一旦习得识字这一技术,就能够读书了。现在是只教识字这一技术,所以不能读书。

柳田:我觉得,从五六岁到七八岁左右,是最初的入门关口。那个时候,孩子与书是什么接触方式,父母用什么方式读书给孩子听,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那时对书有着饥饿感。这样的体验决定了我以后所走的路。这还是因为过于依赖吧。有电视、录像这些便利的设备,交给它们来做,让学生看就行了,这样很轻松。当老师的不知道活生生的人做的事情和电视不同,那怎么能行呢。

老爷爷、老奶奶们就说,“我们不会讲故事啊。”再问他们“那你们听过故事吧。”他们回答,“不,不,还是电视上讲的是正确的。”“我们最卢听的是老爷爷和老奶奶知道的故事。”

如果小时候没有用耳朵听故事的体验,是不会讲故事的。姑且不论讲得好,还是不好,如果小时候没有用耳朵听民是故事的体验,就不会讲故事。

在语言体验里,用耳朵听语言这一体验最为重要,可是,如今这种体验真的是变得贫乏了。顺道去了信州的一个小绘本馆。孩子们一边接受着身边的原画的视觉冲击,一边听母亲的声音所讲述的故事。

读书给孩子听的运动正在向各地蔓延。以女性志愿者为中心,在儿童馆等各种地方在进行着。

在欧美,哄孩子睡觉时,父亲给孩子读书听的比较多。这件事有相当深厚的传统。特别是在欧洲,饭后的收拾活是由夫人为做,哄孩子睡觉是父亲的事,那时候,父亲大多是给孩子读绘本。

能够这样不断地描写这种失常的事情,也是只有绘本才有的自由度,是非常有趣的表现方法。

“我不是在记住语言,而是看见了画面。”“在父亲的心里能看见画面,所以他给我们讲故事时,那画面在自己的心里也呈现了出来,至今那些画面好像还留在我的心里。当我想讲什么故事地,就看见了那个世界,我只不过把它变成语言罢了。”真是了不起的讲故事的人啊。我感觉到了语言的巨大力量,也认识到,讲故事的人如果不能将故事的世界在自己心中化为形象进行讲述,就无法将看得见的画面传达出来。现在的孩子这样的体验非常少,大家都一味追逐着肉眼可见的世界。这是因为什么都是先用影像来表现的缘故。就是这样。从一开始就有看得见的世界。这样说来,绘本虽然也是这样,但是绘本并不是全部让人看到,而只是这里那里给你一些画,剩下那部分,你自己必须想像出画面来。那些用电脑制作的动画片,说到底,是作为娱乐的对象,是外部的对象。

在孩子的情感生活、情绪生活中,这种害怕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种体验,反而容易出现精神失控、崩溃的现象。因为不了解残酷的事情,才会做出那么残酷的事情来。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害怕,我想就会在残酷的事情面前停下脚步。

绘本成了以一种特别的声音,帮助孩子理解现实事件的媒介。

用所谓的好书、有用之书,把什么东西强制性地灌输给孩子这一用心的确是不好的。我认为是可以摆放这种绘本的。想读的人就由他去读好了,地有非常适合某个大人、某个孩子的绘本。

如何接受死亡,如何看待死亡,是连大人都很难处理的问题,所以大人也会惊慌失措。

绘本里一定会留下某种具有结晶作用的东西。我们希望孩子们好好地活着。

因为小红狮子总是陪在自己身边,胆怯的男孩也有了行动力。这些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绘画和语言融为一体,来表现一个出色的故事的作品;另一类是,故事性也很好,但是,绘画更有魅力,让人就像欣赏喜欢的画家的画集一样,对画反复地、认真地进行品味的作品。即只是看画就令人很感动、很激动的优秀的“绘”本。

奥斯伯格还创作了《巫婆的扫把》

就像铭刻在读者的视网膜上一样。

插画成为童话不可分离的要素

绘本在今后会越来越发展。创作绘本的人也会增加,各种各样的人会以自己的体验为根基创作绘本。现在大家都在跟着电视图像走,太过头的话,会厌烦起来吧。那时就会突然懂得绘本的滋味。细想起来,民间故事里有那么多完全是荒唐无稽的事情,可是却若无其事地流传了数百年,想到这一点,我认为,绘本里的杰作还是会继续 二十一世纪流传的,它的价值会越来越被重新认识。

即使不说希望绘本流传到新世纪的话,绘本也会自己流传下去,我感到绘本就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1960年代和1970年代创作出来的优秀绘本,现在也还摆在书店里吧。和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样,优秀的绘本成为畅销书,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没有从书店里消失,这真是了不起(书店也没有消失)。

人们已经没了长劲儿,看不了篇幅长的东西,那绘本在这一点上很强大啊。读的人当时觉得很简单,可是过后却一直留有印象,上了年纪以后,也会想重新阅读,我想这种情况一直都会发生。

孩子也会牢牢地记住。即使是高龄者也不例外,如果有人给老年人读绘本听,这是非常好的事情。我认为绘本的文章放声来读,才是生动鲜活的。

今后,对绘本的文章的钻研,要超过对绘画的钻研,否则,就无法肩负起将语言传递给下一代这一重大责任。我之所以说这听。是重大责任,是因为美好的语言会在孩子们的内心,培养起对自我的认同。

在二十一世纪,绘本将变得越来越珍贵。绘本能够给大人和孩子同时带来乐趣,从绘本中可以得到的东西无法估量。我们策划这本书,就是想探寻今后的绘本的可能性,发掘绘本的力量。松居先生是我国绘本制作创作的先驱,其经验之丰富,可以说没有出其右者。

读绘本给人听,这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绘本的力量的方法。我们非常希望在每个家庭里,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中能有人读绘本给孩子听。老师也应该不断开展这项活动。另一方面,孩子们给高龄者读绘本听,这也是美妙的事情啊。

这样不断地联想起来,绘本的可能性变得无限广阔。如果这本书能够成为这种新的发展的一个契机,我们将不胜欣喜。

在日本是什么人在关注、关心、关怀绘本(儿童文学),是顶尖的学者和作家,可是在我们中国,周作人、郑振铎、赵景深,叶圣陶、茅盾等人之后,再不见大学者、大作家对儿童文学亲力亲为了,这是否反映出中国社会的一种耐人寻味的倒退呢?这是否反映出中国儿童的某种真实的命运呢?现如今某些知名学者说起儿童文学,便一副不以为然,不屑一顾的口吻和表情,某些知名学者起劲的鼓吹读经,甚至连《弟子规》都要让孩子来膜拜,真不知道他们的学问做到哪儿去了,在许多方面儿童文学都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在儿童文学面前可以照出很多人的“小”来,松居直先生是推动日本绘本发展的最大功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293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604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958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29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19评论 5 36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30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00评论 3 39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6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909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46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26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00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86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5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7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4,996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8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在解读《绘本之力》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绘本是什么。绘本,英文称Picture Book,顾名思义就是“画出...
    彩虹鱼_e492阅读 1,104评论 0 9
  • 绘本之力 在解读《绘本之力》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绘本是什么。绘本,英文称Picture ...
    满架花云留不住阅读 2,636评论 1 18
  • 安徽省安庆市四照园小学 江小琴 我是12月初加入“星星点灯”微信群的,那时我们班的《日有所诵》已快读完...
    琴子老师阅读 3,631评论 2 6
  •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里,我在人群中四处张望,每每看到那一张张冷漠麻木、面无表情的脸,我便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变成其中...
    六艺蒙馆阅读 362评论 0 1
  • 身边总有些朋友说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不配他们这样的感觉,我最多算的上一个尚且比较喜欢阅读的...
    宁青柠阅读 357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