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徽商、徽菜的主要发源地。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
歙县有徽州古城、鲍家花园、棠樾牌坊群、郑氏宗祠、新安江山水画廊等景点。
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素有“东南邹鲁、徽商故里”“文物之海”“程朱故里”“礼仪之邦”等美称。徽州古城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此外还保留着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城内景区包含徽园、渔梁坝、许国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新安碑园、太白楼等七处。
徽州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
徽商大宅院
徽商大宅院,又名“西园”,是将散落在歙县范围内濒临坍塌的26座明末、清代及民国时期具有徽派特色的建筑进行拆迁和修缮,按照“复原”的原则,整体搬进了西园。
渔梁街
渔梁是徽商兴盛数百年的重要水路码头,保存有古代街衢、水埠和码头的原始风貌,是徽商外出经商往返的必经之路,也是府衙官员们出门的必经之道,被称为“徽商之源”。渔梁古街依山傍水,整条街道用清一色卵石有序铺就,恰似鱼鳞,又因古街形似鲤鱼,故又称“渔鳞街”。渔鳞街蜿蜒1公里,两边店铺林立。古祠堂、古民居、古寺庙随街可见,排列井然,称之为江南第一水街。
斗山街
斗山街因依靠斗山得名,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斗山街街长300多米,建于明清时期,街内的徽派建筑的主要以许、汪、杨、王四大家宅为主要代表,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等古徽商的群居地。
古城内许多景点关闭,古城城墙封闭,不能进入。古城的中心街道“中和街”看起来很新,要想看真正的古建筑去斗山街、大北街等小巷看。
街上的行人大部分是本地人。虽然有“歙县徽州古城保护条例”,但好像对居民生活没有太大影响,比如“机动车、非机动车全时段禁行”的警示牌,就没有限制住电三轮、电瓶车在古城内驰骋。
古城界内商业气息丰满,商铺一家挨着一家,但有很多商铺关门,正常营业的商铺主要商品有文房四宝、徽墨、歙砚,还有旅游纪念品、手办礼等旅游产品。古城界外街上商业气息不那么浓厚,居民生活在古城中,生活气息满满,有很多街边摊,很多商家售卖的商品是居民的生活用品,物价不贵。
许国石坊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立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是许氏衣锦还乡时在家乡歙县立此坊。许国石坊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围合,中国仅此一例。
徽州府衙
徽州府衙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规制,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原规制”的模式在原地址对徽州府衙进行了修复。
南谯楼
南谯楼,始建于隋末,为歙州(今徽州)人汪华吴王府外子城的正门门楼。1997年,国家文物局拨款重建,并基本保持了木构清代风格,门阙为宋代风格。
歙县文峰塔
该塔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岩寺镇北郊,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历时十二载告成。塔檐底层外伸1.5米,向上逐层加码,至第七层檐出2.9米,使上层檐水不经过塔身,直接落到地面,为石塔之奇构。塔内有砖阶自复壁中盘旋而上,每层皆有佛龛、金匾。清康熙、道光时皆作修葺。
郑氏宗祠
郑氏宗祠,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郑村滨河花园东北。封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