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
1. 关于信息
- 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 信息的单位是bit(比特)。
- 信息是系统有序程度的度量,熵是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
- 信息、材料和能源共同构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资源可以相互转化。
2. 信息的特征
- 客观性:主观信息必然要转化成客观信息,因此信息具有客观性。
- 普遍性:物质决定精神,物质的普遍性决定了信息的普遍存在。
- 无限性:客观世界是无限的,反应客观世界的信息自然也是无限的。
- 动态性:信息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 相对性:不同的认识主体从同一事物中获取的信息及信息量可能不同。
- 依附性:一方面,信息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任何信息必然由客观事物所产生的,不存在无源的信息;另一方面,任何信息都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存在,需要有物质的承担者,信息不能完全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
- 变换型:信息通过处理可以实现变换和转换,使其形式和内容发生变化,以适应特定的需要。
- 传递性:信息在时间上的传递就是存储,在空间上的传递就是转移和扩散。
- 层次性:客观世界是分层次的,反映它的信息也是分层次的。
- 系统性:信息可以表示为一种集合,不同类别的信息合一形成不同的整体。因此,可以将信息转化为物质或能量。
- 转化性:信息的产生不能没有物质,信息的传递不能没有能量,但有效的使用信息,可以将信息转化为物质和能量。
3. 信息的质量属性
- 精准性:对事物状态描述的精准程度。
- 完整性:对事物状态描述的全面程度,完整信息应包括所有的重要事实。
- 可靠性:指信息的来源、采集方法、传输过程是可以信任、符合预期的。
- 及时性:指获得信息的时刻与事件发生时刻的间隔长短。
- 经济性:指获取信息、传输带来的成本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 可验证性:指信息的主要质量属性可以被证实或者证伪的程度。
- 安全性:指在信息的生命周期中,信息可以被非授权访问的可能性,可能性越低,安全性越高。
4. 信息的传输模型
- 信源:产生信息的实体,信息产生后,由这个实体向外传播。
- 信宿:信息的归宿或者接受者。
- 信道:传送信息的同道,如TCP/IP网络。
- 编码器:在信息论中泛指所有变换新号的设备,实际就是终端机的发送部分。
- 译码器:是编码器的逆变换设备,把信道上送来的信号(原始信息与噪声的叠加)转换成信宿能接受的信号,可包括解调器、译码器、数模转换器等。
- 噪声:噪声可以理解为干扰,干扰可以来自于信息系统分层结构的任何一层,当噪声携带的信息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信道中传输的信息可以被噪声掩盖导致传输失败。
二、系统
-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事物或过程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
1. 系统的特性
- 目的性:定义、组成或抽象一个系统都有明确的目标,它决定了系统功能。
- 整体性:系统是一个整体,元素为了达到目的,有序地排列起来组成系统。
- 层次性:系统和元素是相对的,系统可能成为更高级系统的元素,也称为子系统。
- 稳定性:受规则约束,系统的内部结构和秩序应是可预见的。
- 突变性:从一种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的剧烈变化,是系统质变的一种形式。
- 自组织性:开放系统在系统内外因素的作用下,自发组织起来,使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
- 相似性:系统的系统结构、存在方式和演化过程具有共同性。
- 相关性:组成系统的元素必须有明确的边界,同时又必须是相互联系的。
- 环境适应性:系统与所在环境相互作用,发生着物质和能量交换。
三、信息系统
- 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通讯和网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
- 信息系统有面向管理和支持生产的显著特点。
1. 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 输入:信息系统的输入功能决定于系统所要达到的目的及系统的能力和信息环境的许可。
- 存储:存储功能指的是系统存储各种信息资料和数据的能力。
- 处理: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联机分析处理(OLAP)和数据挖掘(DM)技术。
- 输出: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都是为了保证最终实现最佳的输出功能。
- 控制:对构成系统的各种信息处理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对整个信息加工、处理、传输、输出等环节通过各种程序进行控制。
2. 信息系统的特性
- 开放性
- 主要指系统的可访问性。
- 可被外部环境识别并调用系统功能,甚至影响系统行为。系统开放性体现在对外的接口层,应被清晰描述、准确识别与理解。
- 脆弱性
- 与稳定性对应。即系统可能存在着丧失结构、功能、秩序的特性。
- 脆弱性是隐藏不易被外界感知的,一旦被侵入整体性会被破坏,甚至面临崩溃,系统瓦解。
- 健壮性
- 系统能够抵御出现非预期状态的特性,也称为鲁棒性。
- 当系统面临干扰、输入错误、入侵等因素时,可能会出现非预期的状态而丧失原有功能、出现错误甚至表现出破坏功能。高可用性的系统会采用冗余技术、容错技术、身份识别技术、可靠性技术等来低于系统出现非预期的状态,保持系统的稳定性。
3.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 系统规划
- 研究建设新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形成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
- 系统分析
- 即需求分析。
- 确定新系统的基本目标和逻辑功能要求,是设计和验收的基础。
- 系统设计
- 又称物理设计阶段。
- 分为总体设计(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子阶段。
- 这个阶段的技术文档是系统设计说明书。
- 系统实施
- 将设计的系统付诸实施,包括设备购置、安装和调试、变成测试、人员培训等。
- 运行维护
- 系统投入运行后的维护和评价、记录运行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改。
4. 信息系统的简化阶段
- 立项(系统规划)
- 开发(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
- 运维
- 消亡
四、信息化
-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 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
- 信息化生产力是迄今为止人类最先进的生产力。
1. 信息化的层次
- 产品信息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传统产品中越来越多地融合了智能化器件,产品携带了更多的数字化信息。
- 企业信息化:企业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涉及生产制造系统,ERP、CRM、SCM等。
- 产业信息化:各传统产业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为完成公益、产品的信息化,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产业的升级。
- 国民经济信息化:实现在经济大系统内统一的信息大流动,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个环节联成一个整体。
- 社会生活信息化:整个社会体系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合各种信息网络,大力开发有关信息服务,智慧城市、互联网金融等。
2. 信息化的内涵
- 主体:全体社会成员,包括政府、企业、事业、团体和个人。
- 时域:一个长期的过程。
- 空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的一切领域。
- 手段: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
- 途径:创建信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的改个。
- 目标:是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3. 国家信息化体系6要素
- 信息资源(核心任务)
-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 信息技术应用(龙头)
- 信息技术和产业(物质基础)
- 信息化人才(成功之本/关键)
- 信息化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根本保障)
4. 国家信息系统
- 两网: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
- 一站:政府门户网站
- 四库: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等四个基础数据库
- 十二金:重点推进办公业务资源系统等十二个业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