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怎样教语文
最近因为疫情不能上班,只能宅在家里。闲来无事我就在回想自己的教学历程,思来想去,我发现无论怎么用心的扑在教学中,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总是不理想,我很是苦恼,是我还不够用心,方法不对吗,经常在问自己到底是怎么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朋友圈看到有个学校推荐他们的老师阅读著名教育家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我动心了,到底该怎样教语文呢,于是在网上购买了这本书,很快书收到了。看到这本书,感觉很朴实,米黄色的封面,中间是于老师眼睛微闭,戴着一副眼睛,嘴角露出了慈祥的微笑,右手悬在半空,手掌张开,手心朝下,一副很享受课堂教学的样子。他的右上角赫然写着《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早就听说于老师的课堂非常精彩,是一位一生致力于教学的语文教学大师。翻开书的扉页介绍了他的光辉一生: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退出的首位名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劳动模范……所有这一切都是他对于工作的热爱和不断探索的结果。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他是如何进行语文教学的,通过自己的个人经历和他多年的教学经历应该如何有效的开展语文教学。不爱看书的我,看他写的书竟然停不下来,很可能就是因为他是教育实践家。教育家的书都是做出来的!下面我将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这是于老师首先要谈的问题,是啊,教了这么多年书,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总是围绕一本语文书,不停地讲解,然后不停的做习题,最后给学生留下了什么,可是几年学下来学生们对于课本知识能够记住的已经所剩无几了,更别提老师的分析了。所以在作者看来,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用教材教识字、教写字、教读书、教表达、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烦锁的分析和讲解没有必要,要把3500(识字量)和2500(会写)保住,把读和写抓住,一句话:要把语文的根本留住。看到这里我很惭愧,这些我都没抓住,似乎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总是很在意如何分析课文,学生听不懂我就继续讲解分析,直到最后,学生在那只是听我一个在唱独角戏。于是上课对我来说很累,学生们听着更累,他们好像无法参与到课堂中来。而写字和朗读我似乎都忘记了他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其实我写的字很漂亮,朗诵水平也不错,但是我总感觉这两点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所以平时的教学不是很注重。一次学校的书法比赛使我渐渐有了这方面的担忧,那次书法比赛按理来说,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应该最有优势获奖,所以我放心的让他们自己书写,并没有进行指导,结果我们获奖的书法作品寥寥无几,过了一段时间,学校又开展了一次书法比赛,这一次,我决定亲自指导他们,孩子们学的也很认真,结果我们班参加书法比赛的都获奖了。通过这件事我只是明白了孩子参加比赛老师还是要亲自进行指导的,还没有认识到书法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参加比赛的同学只是班级的一小部分,却反应了平时我对书写教学的忽视问题。总觉得到了中高年级孩子的书法水平似乎已经定型了,这个时候重点是理解能力。哎,现在想想也是惭愧,根本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盲目地去追求我所谓的语文教学的重点。
如果说书写问题可能对学生的影响不是很大,那么阅读可以说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在作者看来,语文能力,百分之三十得益于课内,百分之七十得益于课外。那么也就是说课外阅读非常重要,它是你形成良好的语感,写好作文的关键。那么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就需要老师去激发,于老师很有办法,他以身作则,自己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带领同学们阅读课外书籍,还经常通过一些方法激励孩子阅读课外书籍,让孩子们爱上了阅读,爱上了语文。看到这里,让我想到了一些我之前一直令我困惑的问题,那就是,孩子自从上了中高年级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识字量,即使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写练习册,他考试也能考了八九十分。而且我们班有位长期阅读课外书籍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第一,无论别的同学怎么努力也无法超越他,而且他语文的综合素养非常之高,这让我我惊讶,于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就和他的母亲聊到了这个问题,原来他从中班开始就开启了阅读之旅,而且渐渐地爱上了阅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这让他的眼界比一般的小孩要高很多,经常在他的作文里能看出他比同龄孩子懂的太多。但是之前的我认为是他自身就很聪明,因为他除了语文,数学英语也都是经常独占鳌头。现在想想,还是自己考虑的不够细致,没有发现其中的联系,他的语文能力其实是来源于他的课外阅读啊!
真的是非常感谢于老师的这本书,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这个道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