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5 《哲学家的那些事儿》1450

哲学的“死狗”,在特定的时刻死而复生

哲学的问题有很多,这些问题有两个特点,首先它们是反思性的,是对现实和经验的反思,比方说,我现在究竟是梦见自己坐在学校的课堂听课,还是真实地坐在家里写这篇日更?按照普通人的认知习惯,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哲学家会尝试着跳出来回看这个状态,并且发出疑问:我到底是真的坐着,还是一个梦境,对于这一点我到底能否给出一个有效的理性论证?

其次,这类问题基本上是针对最一般性的范畴或者说超级概念提问的。打个比方,我们在和恋人在一起的时候,常常会对如何打发时间发生争执,女孩子说我想要看电影,男孩子说我更想看球赛,女孩子说我觉得岁月静好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男孩子说我更倾向于一个充满可能性的生活,你们就这么不断地争论下去,直到突然发现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彼此对于幸福的定义和理解不同,这个时候你们已经从日常拌嘴进入到某种层面的哲学讨论。

与幸福类似,时间、空间、存在、美、爱和死亡都是这类的超级概念。有朋友跟我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四岁的女儿问他,爸爸现在几点了?他说现在九点半。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最常遇见的对话,一点都不足为奇。但是她接着又问,可是,爸爸,时间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立刻就有了哲学的意味,为什么?因为她现在追问的是最一般性的超级概念的定义。关于时间,中世纪著名的神学家奥古斯丁话说:时间是什么?你不问我的时候我对它非常的清楚,你一问我,我反而茫然不知了。

这就联系到了此类问题的第三个特征,它们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如果我们现在把三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老师、三个中国哲学的老师以及三个西方哲学的老师让他们争论上述问题,三年以后,你会发现,他们仍然不会达成一致的意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