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汉族人民与各少数民族交往的过程中,除了以先进的经济文化影响他们,使他们较快地脱离原始、落后的社会外,无庸置言,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等也促进了汉族固有的文化的发展。历史上的“胡服骑射”、“敦煌石窟”等便是例子。
我们认为:在人工居穴的发展过程中,也应看到我国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
如《礼记》载:“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这说明狄族的社会在当时较落后。《左传》中载:“晋居深山,戎狄与之邻。”晋狄相互为邻,我们不能排除两族人民在交往中相互影响的作用。汉魏时,内附的五部匈奴落居在山西临汾、汾阳、隰县、文水、祁县、忻县等地区,几乎遍布整个山西;十六国、五代时,我国北方地区更是各少数民族兵戎相见之场所。后来,北方又处在辽、金、元的统治之下。长期战争、残暴统治使农民破产,人员流动,森林破坏,木材匮乏。但是,战争的结果在客观上起了促进各民族间交往的作用。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征战、掠夺、统治中。把本来居住在偏僻山谷里和边境外的大批本民族人员吸引到统治区内,他们的生活、文化得到了提高,逐渐与汉族整合了。
在整合的过程中。他们的某些文化、习俗也促进着华夏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习俗。如北魏拓跋氏鲜卑族之后裔,原为辽东,辽西一带的游牧民族,他们在进入华夏地区以后还过着穴居(天然洞穴)牧猎的生活。不久前,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发现的“嘎仙洞”,就是鲜卑前人居住过的经人工修整的天然洞穴。又如东北一带少数民族,因经济、文化的落后及寒冷的气候,还保留着穴居习惯,其中挹娄、易吉、靺鞨、黑水靺鞨、北室韦、女真、鞑靼等族系,均见于《后汉书》、《三国志》、《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北史》、《金史》等史籍。他们或居于天然洞察,或居于人工洞穴,有的人工穴深至九梯46,因此,他们的人工洞穴也有受汉族文明影响的因素。他们的居穴习惯,遇到我国黄河流域地区土层厚,缺少木材,冬季气候寒冷等客观条件,加之汉族人民所固有的穴居生活和先进的经验技术,无疑又相互促进了我国穴居的发展。从穴居生活分晋、陕、豫、甘等各省情况看,除了具有黄土层厚,坚实等客观因素外,这些省份也曾是历史上各民族交往的主要场所便可证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