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给人的成长在两个状态中:一、痛苦的煎熬中。二、安静的情绪中。
痛苦是什么?求之不得,欲望得不到满足后带来的失落感。人在痛苦中就会寻求出路和改变,这种改变就会带来成长。人生就是一个欲望连着一个欲望,当一个欲望得到满足,新的欲望就会出现,所以人是在痛苦之中度尽一生。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欲望满足了就会无聊,这就是人生吧。
欲望催动着人的成长。另外一种的痛苦是对未来的恐惧,当我决定孤老终生的那一刻时,我惟一的恐惧和痛苦是老来无人养老送终,后来总会想到办法,人生空来一场,何必要求自己寿终正寝呢?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我就不会让自己活到生活不能自理的年龄,75岁那年如果还想今天这样一事无成,那么我会把自己弄死。其次,我已经将遗体捐赠给红十字会用于医学事业研究,那可能是我为这个世界做的最后一次贡献。
人生如此,两手空空的来,两手空空的走,大闹一场,悄然离逝。
人安静下来后,灵魂也会澄清起来,当静下来,泥沙就会沉淀,水变得清澈,这水就是人心,心静下来后,才能看清自己。发现自己的弱点和缺点去改变,那一刻人开始成长。
开始动笔之前我并没有想好自己要表达什么,只是心随感觉走。最近在思考的问题很幼稚,敢于大众思维。主流思想就是对的吗?鲁迅曾说过:从来如此便是对吗?鲁迅说这句话的时候想法可能与我一样。大家都认为是对的便是对的吗?
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工业革命之前的一千多年里中国的农业社会里粗放耕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社会的传统文化引导人们多生孩子,多子多福流传了前年,现在对吗?工业革命后期,机械化的介入,大量的劳动力从土地解放出来,生产资料丰富的同时,生活成本变得异常高,最几年房价飙升,一个新的家庭的组件需要一对新人加上双方父母五个钱包才能勉强买的起房子。如果一个家庭10个孩子呢?
孔子说:三十而立。这句话被作为金科玉律和人生准则被执行千年。请问今天排除父母的帮衬,有多少人能够三十而立呢?三十岁也就是毕业6到7年的时光,六到七年的时间里,买房买车结婚,这在一般的小县城也需要差不多150万,从毕业6到7年赚到150万,呵呵……
有一帮人,活到中年,眼看一生不会再有大成就,年轻时的梦想无法再实现,于是生孩子,将自己的梦想寄托于下一代,异想天开。我不是宿命论者。父母所在社会的阶层决定了子女的阶层。大体上父母所从事的职业,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所从事和父母的差不多。
社会阶层的壁垒已经产生,打破壁垒上升阶层的机会已经很渺小。何况上流社会家庭更注重孩子的教育和孩子能力的培养。而底层家庭为生存已经焦头烂额,哪还有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去培养孩子眼界。
谭嗣同临死前告诉自己的妻子,他死后一定要让他的后人知道,他是为什么而死?他的妻子难过的说:“可是复生,我们还没有孩子呀”谭嗣同愣了一下叹了口气说:“也罢!活在这世道上还不是奴隶吗?”今天的房贷,车贷,孩子教育,父母的养老。每天睁开眼就是满身的债务,除去战争和饥饿,今天的我们活的比旧社会快乐多少呢?
我从小读老师,家长,社会都认为的好书,学到并践行了书中所说的仁、义、礼、智、信。铭记君子气节。请问这些为什么没有让我过上理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