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年初一,上午拜年,下午出去转,喜迎新年,欢乐一片,新的人间。
晚饭后,孩子们先学一会儿习,接着看央视三套的新年喜剧专题节目,我则需要看一会儿书了。
首先,自己要向微信群里的优秀同仁们学习,记得今天有一篇简书《寻春》写得极妙,还有一则美篇制作的也很不错。于是,坐到桌前,打开手机,翻开笔记,边读边记,将其中的妙词好句,引经据典,心灵感悟等一一认真誊写。读写结合,善莫大焉。
不知不觉,时间已过去半个多小时了,笔记也记了两页多了。
接着,进入今天的正式阅读时间,重读了《中国哲学简史》第三章“各家的起源”。重读定有新的收获,不一样的心得。
首先,是春秋诸子百家,司马谈“分”为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刘歆增加四家到十家,分别是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司马谈和刘歆也都谈到了这些“家”们的来源。
第二,礼崩乐坏与诸子。春秋前期,周朝分封制,诸侯国各自为政,经济独立,官吏和贵族诸侯均是世袭,只有“官学”,没有“私学”。文化教育是统治阶层的“专利”。彼时吏、师不分,官员和贵族既是社会上层的统治者,又是文化教育的传承学习者,身兼官吏和教化/育的双重角色,平民大众没有受教育的权利,他们是为官员贵族劳役的。此即“史师不分”的历史背景。。
春秋后期,公元前7世纪时,随着社会发展,诸侯矛盾渐起,由于战争或其它原因,一部分官吏贵族失去了土地和封号,降为庶民。随着身份的改变,他们也给社会底层带去了教育、文化,或技术。他们开始办学校(私学),兴教育,传授技术。另一部分,一些庶民由于有专长或其它原因,获得诸侯宠信,成为贵族。此为礼崩乐坏。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老师。
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就是从之前的“达官贵族”以及现在新的社会阶层“分配”的大环境下形成的。
以上即是自己对各家的起源,诸子百家,吏师分离,及礼崩乐坏的学习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