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了山下英子的《断舍离》,确实对思想观念产生不小的冲击。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思想上斗争)
舍:舍弃家里多余的废物(行动的斗争)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心灵的持续性刻意练习从而游刃有余)
与金钱观正好相反,断舍离需要节源开流,关闭源头,也就是物品的进入;开辟出口,也就是废物输出通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目的,并反复练习,放下由物品堆积出来的所谓的安全感的执念。
断,需要我们在购物时三思而后行,摒弃那些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物品,因为每件物品在家里都是会消耗你的能量的,你总是要花费时间、精力去收拾擦洗那些被翻乱或落土的物品,你的总能量有限,但却又不得不在那些废物上花费时间、空间和管理维护的能量,那岂不是很没意义?
舍,我们可以按时间划分,有哪些物品你最近半年甚至一年都没有用过了?要以“我”为主体,“我”还要用它们吗?而不是说‘“它们”之后也许还有用处’。筛选物品的同时,我们也能获得对自己的定位,确定自己喜欢的颜色、风格、品质等等。这样我们不仅通过断舍离提升了自我形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周围人对自己“精致生活”的评价。通过权衡将对“我”而言的废物整理出来,将这些我们不用的物品送朋友,或者捐赠给公益组织,让它们在本该待的地方发挥能量,这不是既与人方便又与己方便吗?
离,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疏导自己。把自己当做皇帝,买来的物品都是后宫的j佳丽。而通常,得到皇帝欣赏宠幸的佳丽也不过二三,剩下的都很难见到皇帝的面。可一旦某个被冷落的佳丽打算跑到别的地方去,不管是出于执念还是惋惜,皇帝还是会出手干涉,非要把她留在那从未走进的宫里不可。这样一想是否会觉得自己也蛮残忍的,既然不合适,就放手给它自由吧,让它发挥自己的真正价值,虽说不上是朱门酒肉臭,但说不定还能避免路有冻死骨呢!
对于断舍离,我们可以采用总量限制原则。比如我们只能留下最喜欢的五件物品,那么一旦遇见“新欢”,我们就要权衡从之前的五件中剔除哪个,这样不断地循环,断舍离的层次会随之提高,也利于我们进行自我剖析,清晰界定自身喜好。
此外,也可遵循“每次主义”。家里堆积的物品越多,越耗费精力,也就越不爱去打扫、整理。所以在购买物品时我们要想到“这些东西处置起来很麻烦,我要慎重决定”,从而只购买本次需要的数量或物品。试想一下我们在家里堆了那么多卫生纸、洗衣液,在它们被搁置的时候是否也会有打折促销呢?那与其堆在家里占用资源,为什么不让它们待在超市的货架上从而节省我们自身的能量呢?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以此来激励我们思考:自己想要变成什么样呢?怎样才能使自己和所用的物品价值相匹配呢?那么就对生活充满热情吧,对工作充满激情吧,不断学习输入充实自己,不断分享输出提升自己,为自己创造一条通往超我的阶梯!
通过断舍离,我们不断地扪心自问,不断地做出选择、重复实践,从而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宿。不管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中能够,我们都要认真践行断舍离,然后认真对待自己所选择的工作、朋友、衣物、饭菜……荡涤人世的浮尘铅华,回归自己澄澈的灵魂。对于自己的每一个选择,都要昂首阔步,慷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