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天气我脑海里最先想到的是气温,用什么来量气温呢,肯定是温度计啊。古代人为了量湿度,自制了一种仪器。
早在将近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我国就出现了最早的湿度计,足足比西方的湿度计早了1600年。那时候的湿度计长什么样呢?它长得就像座天平,正中间有一根垂直的立柱,立柱的上端悬挂着一根水平的木杆,木杆的两边分别悬挂了一个托盘,一边放着一些羽毛,另一边放着同样重量的木炭。
为什么要放羽毛和木炭这两种奇怪的东西呢?聪明的古人很早就知道了木炭有一个特别的性质,那就是特别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汽,就像海绵一样。而羽毛的吸湿能力就弱了很多。所以,当天气干燥的时候,木炭吸收不了什么水分,羽毛和木炭的重量差不多,天平的两端差不多就是平衡的。空气越潮湿,木炭吸收的水分就越多,天平也就容易往木炭的一边倾斜。所以,通过观察天平的倾斜程度,古人就知道了空气的湿度有多大了。知道了湿度,人们就能预测老天爷什么时候会降下一场大雨。
除了刚才的方法古代还有别的方法来测量,比如:“壁上自然生水者,天将大雨”,墙往外冒水了,就表示已经很潮湿了,要下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