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看了《在一所普通大学读传媒专业是怎样的一种体验》,昨天看了《“在一所普通大学读传媒专业”是前未有过的春天》两篇文章后,有很深的的感触。如果说两篇文章中,哪一篇文章能触动我的心,我可以肯定的回答是第一篇文章更能触动我。
我也是一所省属师范大学的一名学生。我和《在一所普通大学读传媒专业是怎样的一种体验》的作者所学的专业是一样的。作者在文章中写的很多事情,我都深有感触。比如师资力量,我所在专业的老师大部分都是中文专业毕业的,教授级的老师的博士学位也都是中文类专业,而非新闻传播类专业。这本身在专业教学和专业知识讲解上就有很多很牵强的时候。很多老师所讲的实例都是几年前的,并非最新的实例。给我们讲《视听语言》的老师是学中文专业的,讲《新闻学概论》的老师也是中文专业的······可以说,几乎没有老师是专业出身。而在专业问题解答上也很少有一些新的较好的建议。
《“在一所普通大学读传媒专业”是前未有过的春天》的作者说:“互联网为每一个在普通大学读传媒传媒专业的孩子,提供了未来的可能。”对此,我持有不同的意见。接下来,我也想讲讲为什么“在一所普通大学读传媒专业”冬天远比春天漫长。
互联网时代的确是为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作为一名新传人就应该及时跟踪学习最新的新闻传播特点,这本身无可厚非。然而,一所普通大学的学生在讯息获取方面就要比211、985工程院校的学生要少很多。比如国内新闻传播类专业顶尖的院校中,很多老师都是在做新闻传播方面的研究,对于国内最新的新闻传播特点都有较为深刻的了解,能够及时更新知识内容,让学生有更为广泛的知识面。普通大学的老师很多时候在这方面的研究就要比顶尖院校的老师要少很多,所以学生在获取讯息方面的渠道就要少很多。我所在专业的同学对于新媒体方面的了解也是比较浅层的。对于新媒体运行方面的知识,基本为零。如果对于互联网和新媒体方面的知识少之又少,又何谈互联网能够提供未来的可能呢?
众所周知,中国传媒大学是国内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顶尖名校之一。中国传媒大学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很多专业实践的机会,这是我所在学校不能提供的。中传在60周年校庆的现场活动转播的很多工作都是由本校学生完成的,在2015年的新生开学典礼的现场转播工作也是由中传学生完成的。我所在的传媒学院的专业设备较少,即使有也能难借到,就更不要提像中传的电视高清转播车这样的专业设备了。在专业实践方面,一所普通大学学生的在校实践机会少之又少,又何谈能够应用了。除了学习一些很空的使用理论知识以外,偶尔拿到一些设备,在使用的时候也是面面相觑。
据我了解,复旦大学在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学上实行“2+2”模式。即本科前两年,选择社会类、经济类等专业进行学习,后两年在进行新闻专业教育。这在当前培养新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对于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进行深度学习,也为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增加了筹码。我所在的专业大学四年只进行新闻传播类课程的学习,对于其他领域的学习基本为零。而对于期末考试,也是比较宽松。基本上都能够及格,很少有学生进行补考。很多核心课老师在期末都会给出标准答案,只要轻松一背就能及格,想要得奖学金,还要稍微发愤图强一点。
我所在的专业的同学有很多都很浮躁,把这个新闻专业当成编导来学。尽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要求会一定的摄像基础,然而在做很多内容的时候,我发现除了拍的东西不是很好以外,在内容、深度等方面都有很多问题。对于新闻的一些专业基础理论一问三不知。我的很多专业老师,在面对众多类似的作品的时候还在说很好,所以我很多时候都很无奈。但却也发现改变不了什么。
无论在什么样的大学都会存在一定的竞争。好一点的大学无论是怎么竞争都会有团结一致的时候,在这种良性的竞争中,很多学生都会有很大的专业能力提升。一般大学中很多时候存在的竞争是对于学生职位的竞争,在专业上的竞争几乎为零。我的一个同学在一所全国比较有名的211工程院校学的是非传媒类专业,在他为拍摄的一个类似学校宣传片在腾讯的点击量超过了17万。而我将这个视频给我所在专业的一些同学看完以后,他们说这个拍摄的方法很简单,但是到现在我也没有看到这样一个简单的视频出现在我的视线之中。
尽管这篇文章很消极,但这却是很多学校的缩影。“在一所普通大学读传媒专业”冬天远比春天漫长。我相信春天会到来,但是这个等待的过程却很痛苦。优秀的学校必然有众多优秀的资源和好的氛围和环境。作为一所普通大学的学生,我却只能在这漫漫寒冬里想尽办法给自己找取暖用的东西,很多时候却发现这些东西“然并卵”。“在一所普通大学读传媒专业”是前未有过的春天,我想知道这“前所未有”的春天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