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小时候家里穷,我很少有新衣服穿,童年里的一颗糖果都是奢侈的。
物质的匮乏让我严重缺乏安全感,我把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刻在了骨子里,每天埋头苦读,一心想要把书读烂。
而最后我的努力也没有被辜负,我成为了那一年村子里唯一考上大学的孩子。
中学时期的我很少去参加同学们的聚会,也很少给同学送生日礼物。
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把精力放在了学习上,而更多的是因为,聚会、送生日礼物都是需要花钱的,我拿不出来。
那时候对朋友没有什么概念,大家每天一起上课一起吃饭,学习任务也沉重,很少会有孤独的感觉。
上了大学,生活节奏突然放慢了很多,可是我生活习惯却没有改变。
因为经济窘迫,每次室友提议聚餐时我都支支吾吾地推辞。
依旧不会去记住同学的生日,因为从小到大都没有人给我过生日。
在潜意识里,我以为这是一个不重要的日子。
不了解衣服品牌,不追星不追剧不化妆,这让我在和同龄的女孩子相处时少了很多共同的话题。
慢慢的我便一个人独来独往了。
刚上大学的时候并没有觉得独来独往有什么问题,那时候还没有意识到,孤独的愁绪在渐渐把我淹没。
到了大二,发现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小圈子小伙伴,而每当老师在课堂上让大家讨论问题时,我的身边却连个讨论的人都没有。
没有能约出去一起玩耍的朋友,没有能在夜里痛快诉衷肠的人。
我看似规避了麻烦的社交,却又自己把自己孤立了。
我开始羡慕,每次下课在去食堂的路上看到同班的同学嘻嘻哈哈地打闹,内心就会泛起一阵酸涩。
我想要融入集体的怀抱,感受其乐融融的温暖,我渴望那种能够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失望难过有人惦记的感觉。
“牛羊才会成群,猛兽总是独行”,每次感到难受的时候,我就会去网站搜一些高质量独处的视频。
告诉自己是因为我独立才会独行,告诉自己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孤独只是人生的常态罢了。
其实都是在自欺欺人罢了,我学会再多道理,也骗不了内心的感受。
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课,真的没有那么快乐。
我开始直面自己的情感需求,积极地参与到集体中去。
开始记住同学们的生日并在那一天送上祝福,也会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主动地结交朋友。
我甚至会去图书馆翻阅大量的心理学,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
承认自己没有朋友还挺丢脸的,可是那些一个人的孤独与煎熬又是真真切切地存在的。
培根说:“喜欢独处的人不是野兽就是神明。”,可是我既不是野兽也不是神明,我只是个平凡人,不愿为了孤独而孤独,我只想要感受平凡的、真实的快乐。
尽管很多人讴歌独来独往,但我并未选择与孤独和解,而是选择了奔赴集体的怀抱。
现在的我依旧没有交到能够谈心的朋友,只是各种各样的事填满了自己的日常,忙碌的状态稀释了独处的痛楚。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不会再假装一个人也很好,我想要卸掉我的伪装,不愿大学四年一直都是一个人独来独往。
我会像追寻爱情一样追寻友情,
“向海风许愿,在山海相见”。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