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3日,我接触心理学第二年,终于找到了组织开始了团体学习。参与第一次活动后最大的感受“心理咨询,实战操作,多听多问以逻辑思路为脉络,照顾感受为主,做好人文关怀”。
带领老师李英伟老师从事心理咨询14年,从五个方面对此次十次的团体学习的安排进行高度总结:
(一)咨询听什么说什么?
听要听话中话,话后话;说要说出来访者心底感受,也可以说是潜意识。
(二)咨询的流程
咨询主要是来访者讲故事,而咨询师通过心理咨询技能分为影响型和参与型。
(三)实战
这次团体学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咨询一个小时,跟进来访者的思路;第二部分讨论一个小时,主要是提问题,按照思路脉络去提问题。
(四)补知识点
每次团体学习后,要及时到书本上、网上百度去补充知识点。
(五)心得体会和案例保密
李老师说她希望的心得体会不会去看文章修辞怎样,即便有错别字、标点符号用错了,都没事。只要真实记录来访者的案例,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就可以了。同时,作为一名合格的咨询师,首先要对来访者的案例进行保密,讨论和分享心得体会仅限于学习小组内和小组群里。
正式进入实操了,来访者李女士,1968年人士,也是一名心理学习爱好者,这次她是带着问题,以来访者的身份参加活动。
她自述问题是与儿子的关系。她有一个22岁的儿子,儿子在家复习准备考研。她对儿子的复习状态不满意,认为儿子的一早起来就打游戏用于学习的时间过少。怕儿子考研成绩不好,忍不住着急和唠叨。但同时她又很矛盾,一边觉得儿子已经大了、考研是他自己的事情,当妈的不应该管这么细,一边又控制不住自己想推开孩子的门关注孩子正在干什么。除了学习,在儿子的其它事情上她也一直很操心。李女士说她儿子外出期间会非常担心安全,脑子里会想像出来各种不安全因素。想随时发信息了解情况,但又必须克制,每天只发一两条。每次把担心告诉老公,老公呵斥她“神经病”,她觉得老公说地对,然后就克制自己只给儿子一天发一条信息。同时她也很担心丈夫的身体,因为丈夫抽烟、大姑姐因为冠心病做支架,她也担心老公也会得的冠心病。
她说她每天“脑子里像打仗一样”,为此焦虑和烦恼,但又无法控制自己。
进入咨询师模拟提问环节,咨询师小颖老师问题:
1、 你跟爱人的感情如何?你眼中的老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来访者答复:和老公之前是同事关系,一起工作了4年时间。她们之间的关系挺好的,她认为她老公品质好、学习好,之前对他的不满主要是她老公不爱操心。现在她老公认为孩子的学习不是事,她现在对她老公也没要求了,他们之间好了很多。
2、 你的儿子是什么样的孩子?
李女士说她儿子很聪明但太懒了,从小都不好好写作业。因为是子弟上了西工大附中,但孩子和她都认为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是因为小时候三年级之前在厦门上学,李女士比较忙,老公比较闲但又比较放任孩子,所以孩子在学习习惯没有培养好。李女士说孩子要是一直在西工大上学,就好了。即便孩子不努力后来高考,她儿子考了620分不愿离开家,就近到西北政法读最简单、好混在的“金融专业”。
3、来访者和原始家庭的关系
来访者对这个问题回答很少,只说自己在13岁时妈妈就去世了。没有提及和自己父亲的关系。
随后小颖和我们其他咨询师又补充的问题,通过李女士描述,情况大致如下:
孩子小学时候,李女士的同事一出纳,妈妈本身水平一般,但她的女儿“那那都好”,她回家再看儿子“那那都不好”。她很急,经常比较完回家就把儿子打一顿。直到俩孩子高考结束后,那个女孩成绩没有她儿子好,她才释怀。另外儿子在高中的老师对儿子评价“班主任化学老师,儿子很认可老师教学水平,但老师就不关注她儿子;走得近的生物老师在知道孩子的高考成绩,说孩子没有尽全力,本来可以更好的”。她对孩子的担心从小时候怕孩子学坏到现在怕孩子“啃老”。她说她现在不支持孩子考研,希望孩子赶紧找一份工作,自食其力去。
就怕孩子学坏,我们追问了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李女士说因为她自己之前的生活环境,所以怕孩子学坏。
最后李老师问了来访者几个问题:
1、你的焦虑我能理解,因为我也是妈妈,那换10个妈妈,都会是这样很焦虑吗?李女士回复:不会。
2、你老想去看一下孩子在干什么,你觉得这样的看,会持续多久?要看到啥时候?李女士回复:她也想知道,她来这咨询就是她也想解决这个问题。
3、如果你的心容量是10,那儿子能占多少?李女士迟疑了一会儿,她说6吧!
这时我追问她一句孩子在她心目中的占比,从孩子小到现在,有变化吗?有的话是怎么变的?李女士回复:孩子之前小时候,她心里是工作和儿子,现在也退休了,没有其他事了,就只有儿子了。
4、如果向你觉得这些都是你的问题,这样的情绪是一种“病”,那么,对于这个“病”,要做的,是控制自己“给儿子发信息、随时想关注儿子”这种行为,还是去治疗自己的“病”?
李女士回复:治疗自己,她认为就是她的问题。
来访者走后,李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回顾了大家的提问并总结如下:
1、第一次咨询的重点,一是建立咨询关系,二是收集资料。第二次咨询,在分析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资料。
2、初步诊断为焦虑症,但其中韩老师提出了,李女士也有可能有人格障碍。李老师提出既然有这判断,当时就该向她提问。这个留到下次“这种焦虑担心有多久了?有孩子之前有吗?在小时候就有吗?”同时李老师引导我们看到李女士会把问题或者困难进行“泛化”,我们推测李女士有“严重泛化”的趋势。准备下次进一步了解后问她“你所担心的事情或人会对孩子有影响吗?会怎么影响”。引导她从严重泛化中剥离问题。
2、测量技术
针对来访者可以选择《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测试(SAS)》、《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症状自评量表-SCL90》(最后决定做-SCL90。)
团体学习后第二天新爱心理服务中心马老师对李女士进行了SCL90测试。
从测试结果看,李女士很“正常”,但我发现她测试中的回复和她当天阐述困惑时,不一致。比如“责怪自己”“苦闷”“感到害怕”测试时要么没有要么很轻。我有个推测,李女士作为一名心理学习爱好者,目前各种“道理”都懂,只是身体和心没有跟随“理智的大脑”一起“看明白”“放下”。
好在咨询才开始,后面补充资料后,才发现来访者真正想表述或是潜藏在冰山下面的潜意识。
需要我活动后补充的知识有:
1、心理诊断及测量方法;
2、对泛化进行学习。
感觉到此次团体学习将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