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二的一堂化学课上,我学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中的熵(混乱度)只会增加。这条定律令人沮丧,因为它意味着一切系统,混乱是必然的趋势,有序则是罕见的例外。宇宙的尽头不是繁华喧闹,而是——热寂。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说,生命的本质就是通过主动摄能(进食)维持大分子的有序以控制小分子的无序,所以生命是一个持续抗熵的过程,每一条生命皆自成一部绚烂的史诗。任何秩序,小到一只蚂蚁的生命,大到整个人类文明,都需要能量,需要维护,需要激励和信任的持续注入。一个宏观系统,一旦没有人再愿意配合,一旦每个人都变得聪明、自保、精明,一旦群体的道德基础发生动摇,系统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向解构。这不是爆炸式的崩溃,而是沉默式的熄火。在我看来,热力学第二定律构成了一切现实主义哲学的根基,犹如一记惊雷,在高二那年彻底动摇了我的整个精神哲学,进而重塑了我的世界观。
那是一所中学的课堂,老师站在讲台上,问了一个并不难的问题。全班静默。没有人举手。没有人开口。
她笑着鼓励道:“答错了没关系,谁来试一试?”依旧没有回应。她再次恳求:“随便说一说也行。”还是一片寂静。
她最后带着一点无奈和愠怒重复了一遍问题,问道:“你们非要我点名才肯回答?”教室还是冷冷的,没有一只手抬起。
当然,并非没有人知道答案,只是无人愿意配合。同学们不是出于恐惧,而是觉得无聊,因为在理性的计算中,“举手”只是无谓增加了错误的风险却没有带来相应的收益,沉默似乎是合理的选择。
那一刻,我意识到,一个系统的温度,是可以“冷下去”的。
多年后,我在菜市场买鱼,看到人们围着鱼缸静静地站着,却没有人问价。老板降价,他们还是不买,仍然看着、等着——他们等待的不是活鱼降价,而是鱼死。等鱼死得彻底了,才有人挑一条刚死的说:“这条可以,算便宜点?”
那一刻,我又想起了那间没人举手的教室。这一次,是整个市场、整个文明无人举手,所有人都一言不发地站在原地,所有人都在避免风险,只剩下这个蔚蓝色的星球在孤独地转个不停。
我清楚,这是极其危险的信号,比任何激烈的冲突都要危险,只是它看似平常、无声。
大家不是不知道鱼是活的好,但是心里清楚:等等,可能会便宜。不是不想买,而是每个人都在等别人先出手。不是没有钱,而是没人愿意“先动”。先动,可能意味着吃亏。在博弈论中,这是典型的“纳什均衡”——当每个个体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最优解,那么这个曾经养活地球80亿人的系统的“熵”就一点一点地增加,逐渐退回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原始逻辑。
今天很多事情,就像这间教室、这间菜市场。企业发布新产品,没人响应;促销活动做出来,人们点开看看,然后说:“再等等吧,还会降价。”;大家对LV, Gucci 再也提不起兴趣了,因为连虚荣都觉得无聊,那只是资本包装下的美;企业拼命压成本、做短期回款,绝不投长线。商业模式趋于“快、轻、卷”,全球资本逐渐失去鼓励产品创新的耐性。大家都还活着,但都不敢真正“活过来”。
没人举手的教室,其实就是没人下单的市场,是没人出头的社区,是没人愿意多说一句话的公共空间,是精明现实的人际关系,是高墙环绕的国际环境。我们太聪明了,我们集体“很懂”,但谁都不再相信努力的未来。
没错,人们在现实的逼迫下终于理性、克制、成熟了,不再喜悦、不再愤怒、不再痛苦,只是静静地看着一切,说一句:“世界很大,懒得理你”。就像一滴墨水滴进水里,开始扩散,最后与整杯水融为一体,不再有颜色、不再有形状,寂静无声。
我们的文明,正在逐渐变成那间教室。不是没人知道答案,不是没人愿意努力,而是人们太早明白了一件事:努力不一定有效,表达不一定有掌声,参与也未必有结果。于是最理性的选择,就是沉默、观望、等待。聪明变成了生存本能,冷漠成了最优策略。为了生存,我们用理性筑起了冰墙,却围住了人性中那团热烈的火焰。
从实用主义角度观察,这种群体心理的转变确是一种成熟,我把这种成熟,称作“熵增式成熟”。因为它确实比早年的单纯、热血、盲目信任更接近现实本质,也更能保障个体在复杂社会中“活下来、不受伤”。从这个角度看,这种心理状态,确实是一种“集体理性”的体现。但是,这个“懂”,不是成长的喜悦,而是现实压迫下的“早熟”,是人类在心理层面的异化。人生、系统都不是光靠理性就能运作的,还需要信任、热情、参与感、正反馈。当全社会都走向“聪明但冷漠”,“理解但不配合”,系统的温度就真的降下来了。这时候的成熟,不再是推动社会的力量,而是“自保中的内卷”。一旦这种极致理性潜滋暗长,无声无息地通过学校、医院、媒体和资本网络嵌入群体的潜意识中,集体注定会逐步分化成个体,这种趋势将是不可逆的,正如人一旦长大,便无法再假装孩童了。
10年前,我还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觉察到了这个系统性的问题,我甚至还在中考模考的作文里写过,但当时没人看得懂,最终那篇文章只是得了一个很低的分数。10年后,我亲眼看到,整个盘子里的蛋糕不再变大,在残酷现实的逼迫下,时代的心理塌陷迅速成为了主流。我无力也无意对抗人类文明的进程,唯愿记录这个过程,就像记录一片雪花慢慢融化,记录觉醒的人们渐行渐远。
但是,我们始终应该记得,文明从来不是必然的,也不是绝对理性的产物。它是全人类用意志抗熵的奇迹,他依赖理想主义、热血和勇气,而不仅仅是丛林法则和“纳什均衡”的理性博弈。整个世界还在运转,完全依赖还有人相信合作共赢、勤劳致富,还有人愿意去走那条不是最优的路径,还有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今天,人类文明走到了自其诞生以来最深的一次岔路口,而这个无垠的宇宙间未来一切的秩序,一切的可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存续,我们的千秋万代,将完全取决于是否还有人愿意在那间安静的教室里不那么聪明地,再举一次手。
202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