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聊天,聊到故乡和异乡
我从小就觉得自己是个异类,因为父母都是南方人,虽然生活在北方,但所有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都是南方的,我不会说当地的语言,同样也不会说父母的家乡话。学校的同学们共享的一些文化背景,我也不太懂,甚至直至大学,我都没有吃过太多本地的特色食品。
大学毕业去深圳工作,我慢慢理解那种没有归属感,是一种异乡人的感觉,每个不同地方来的人会有自己的老乡,而我则既不是南方人的老乡,也不是北方人的老乡,我只是我自己。曾经以为回去生长的城市,那里是家乡,可是当我5年后回去时,那里也不是故乡,我仍然是个外乡人。我仍然觉得自己是格格不入的,不属于这里,也不属于那里。我只是属于自己。
我看人,总是看人性共通的那个部分,我的体验来自于个体,而不是集体。这种个体的体验,让我可以体验到很多地方,比如少年时期读《红与黑》体验人性贪婪背后的自卑与野心,《安娜卡列尼娜》时爱情幻灭带来的破碎,读《高老头》时父爱的深沉与无力,那些小说的背后,无数的人性,人文主义的精神一直打动着我。
异乡人的角色让我可以用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和自己,所以,我去到哪里都可以,因为安放肉身的需求不高,而安放精神的地方只书籍就够了。和人产生共鸣的期待,对集体归属感的期待,总是放得很低,孤独也不是一件令人害怕的事情。
再成长之后,就可以适应所有的地方,其实没有归属,也是一种优势,看到他人也看到自己,每一种方式都是独特的,也都是美丽。慢慢的适应做个小众的异类,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感觉自己到哪里好像都能过下去,既可以生存融入,又保持者内心的一种疏离。
把异乡人的失落换成观察,换成欣赏、感受和多样性的体验。适当的融入,也适当的抽离,把爱与归属慢慢的收回自己的内心,享受孤独,也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