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是受五言乐府诗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始了沿袭两千之久的五言七言体式。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年代,历来争议颇大,后人有“词兼两汉”的说法,认为《古诗十九首》中既有西汉的作品,也有东汉的作品。叶嘉莹先生认为,无论从风格来判断还是就其所有和的词语地名来判断,都应当是东汉之作,而不可能是西汉之作。
自然朴实是其最大的特点
中国的旧诗有古体和近体之分,《古诗十九首》属于古体诗。近体是从南北朝以后才逐渐形成的,有严格的格律,如“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等。因为中国文字是独体单音,读起来缺乏韵律,所以必须是写成平仄间隔的形式,读起来才好听。在古诗体诗里则没有这种规则,因此《古诗十九首》是自然的,朴质的,没有人工雕琢的。《国风》是民歌的鼎盛期;汉魏则是古风的鼎盛期,或者说,民歌的模仿期。六朝可是说是”文人诗“正式成立期。由”自然艺术“到”人为艺术“,由民间诗到文人诗,由浑厚纯朴到精研新巧。《古诗十九首》算得上自然艺术的上品。
《古诗十九首》表达的情感
《古诗十九首》的题材内容,无外乎相思离别与感时伤世之情。叶嘉莹先生总结为三种感情:离别、失意、忧虑人生无常。无论在哪个时代,这三种感情都存在,是人类感情的“基型”和“共相”。《古诗十九首》用情的态度是温柔淳厚,表现姿态委婉曲折。虽然语言含蓄不尽,实际上却把人的内心之中这些复杂的感情全都表达出来了。
叶先生曾这样说过:在读过李杜的诗后再去看《古诗十九首》,你会发现:第一眼看上去《古诗十九首》并不像李白的诗那样给你一个很鲜明的印象和感动,也不象杜甫的诗那样使你感到他真是在用力量。你会觉得《古诗十九首》所说的都是极为普通、寻常的话,可是如果反复吟诵,就越来越觉得它有深厚的味道。叶先生说出了我对《古诗十九首》的真切感受。
《古诗十九首》的质朴淳厚之所以千百年来感动各种不同的读者,还因其作者不详,我们不必去追寻它的诗人背景,它的历史事件。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感发,共鸣,恐怕这恰好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
今天来欣赏一下《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行行重行行》来体会质朴的文字和感情。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千馀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首诗几个词让我特别感动:
生别离,各在天一涯,岁月忽已晚,努力加餐饭。
这里要特别注意插在诗中间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一句,这是古体诗和汉魏诗的一外特色。我认为这是从《诗经》“比和兴”沿袭下来的特点,比喻多半来取材于自然现象。这句的胡马和越鸟一南一北,可以说是两地分离,也可说是皆不忘本,两种解读都可以。从无行者的角度看,是思乡之情,从留居者的角度看,胡马列尚且恋故乡的北风,越鸟尚且选择遥望故乡的南枝,你作为一个游子,怎能忘了故乡和故乡的亲人呢。
最后一句则是劝人,这些都不要提了,还是努力保重身体,尽量使自己战胜天命的无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