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邪门不邪门?
我刚刚想到这个题目和素材,手机一震,弹出来几个字:亲爱的,在吗?
没错,发微信的,正是我准备拿来做素材的主人公本尊!
我们还真是心有灵犀啊!
每个人大概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吧?好久不联系,朋友圈连赞都不给你点的人,突然发来一条信息:在吗?还专挑你上班正忙的时候。
你回一句:在啊,怎么了?
对方半天没消息,过一会儿又发来几个字:问你个事儿。
你等着TA接着说呢,又是一阵沉寂。
趁着有一会子闲工夫,你问一下:什么事儿啊?
再要过上一阵子,对方才慢条斯理地说,有个什么什么事,想找你帮帮忙。
你有什么事不能一次说完啊?非得挤牙膏,好像我得求着你让你找我帮忙似的。我虽然不是大人物,但我也有很多事要忙,不是成天守着手机等你问我在不在的。
我当然在了,我活得好好的!
说话是个技术活儿,咱不求有多艺术,可也稍微讲究点儿好吗?毕竟《你说话的温度,决定你人生的高度》。
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在工作中,会说话的人总是受欢迎的。就像何炅老师一样,任何时候,从他嘴里说出来的话,总会让人觉得非常舒服。
1.职场上,显得专业点
在职场上,你说话的方式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你的专业性。一个说话毫无逻辑,主次不分的人,是无法赢得上司和同事的信赖的。
①先总后分
开会时,领导的阶段性总结报告,都是有套路的:总――分――总。
总体来看,二季度各项业务发展态势良好,各项指标大部分均已完成,但仍存在个别问题……
接下来,就会详细就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分别阐述。
最后,再总结性陈述,并对未来的工作提出要求。
我刚工作时,听不太懂时任领导讲方言,每次开会,都觉得无聊透顶。看着前排的中层干部不停地在笔记本上写啊写的,我特别不解:他们都在记什么啊?有什么好记的呢?
后来,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能听的“懂”领导在会上的发言了。
不仅仅是可以听懂方言,我开始明白哪些话是要记下来的,也能搞清楚这份发言稿的结构。
再后来从基层调到机关,各种大大小小的会越来越多,我除了听,也开始思考,写稿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虽然是以文件的形式写出来,但在思路、结构和措辞上,对我们的工作是有帮助的。如果能像写公文一样条理清晰地说话、处理问题,一定会为我们加分不少。
②直击需求
《麦肯锡方法》、《向上汇报》、《重新定义公司》,越来越多人提到了30秒“电梯演讲”、汇报工作要“快、短、近”等等。
时间才是最贵的,尊重和珍惜别人的时间,也是尊重和珍惜自己的时间。
领导为什么不自己去拿快递,而是让你去?因为他的时间宝贵啊!他有一大堆事等着处理呢,会有功夫听你废话吗?
你敢不敢在微信上问领导:在吗?
不管你敢不敢,反正我不敢。而且每次领导在微信上安排工作,我一定会回复“收到”。
我也曾因为不懂得“直击需求”,在向上汇报时说了许多废话。虽然领导并没多说,但事后每每想起,我都深感羞愧。
当你汇报工作时,没有人会关注你在过程中付出了多少,上级在意的只是结果。付出的过程,于己,是收获;但如果任务没完成好,于人,便是白搭。
有什么事,就用最精炼的语言说出来。想不被领导在心里“拉黑”,就快快来修炼自己的“说话之道”吧!
③使用“高级词汇”
工作中经常需要发邮件,写文件,发通告等等,这类特殊文体的对写作者的要求通常比较高。
我们不能像跟人聊天,或是写日记一样,很随意地去安排或是汇报工作。
比如要发通知,邮件标题一般需要写明“关于召开XX会议的通知”。正文部分,则会清楚地列明举办会议的时间、地点、参会人员及注意事项等。
一些其他事项,也会在最后做特别提示:各单位要安排专人做好会议准备和会务工作,确保会议顺利进行。参会人员提前10分钟进场,会议期间请将手机置于静音状态。如有问题,请及时与XX部门联系。
没有谁发通知会用口语化的文字:明天下午开会,记得准时参加哦!
2.随手可用的绘图法
相信这个方法很多人其实早就用过了。
有时我们在日常对话中,为了使对方更好地理解,会随手找来纸笔画一张简易图。比如描述一下某个建筑的地理方位。
再看一些企业的招聘或是宣传文案,也会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突出关键词,来吸引目标群体的注意力。
而现在越来越流行的思维导图,更是将关键词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3.在生活中,显得贴心点
判断一个演讲是否成功,就看在前20秒内,演讲者能不能抓住观众的心。
《你说话的温度,决定你人生的高度》一书中,又提到了“15秒主题法”。即在15秒的时间内,迅速表达出主题思想。
看来,不能迅速get到主题的人,是要被全世界嫌弃的节奏哇!
再说回发微信这件事。
我们的日常对话,自然不必像公文一样严谨,但也要注意说话方式。
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事情十万火急,也不得不求助别人,那么请你电话联系或是直接在微信中说明来意。
如果你只问一句“在吗?”就消失不见,之后还要别人一直追着你问“有什么事?”,是不是显得很没礼貌?
别人如果搭理你,势必要中断自己手头的事情,浪费一些时间,但是你却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妥。时间久了,可能就没人愿意搭理你了。
其实我也跟我同学说过,我上班的时候会比较忙,如果你有事,就直接告诉我,我看到后一定会回复你的。
遗憾的是,她可能没明白我的意思。我印象中已经很多次了,问完“在吗”之后,就得我去追着她问“什么事”。
有时候她发来“在吗”之后几个小时,都不再说话。我问完她之后,她也是几个小时没动静。看来也没什么要紧的事,那又干嘛非得打扰别人呢?
可能是我心胸狭隘,我已经越来越不想回复她的消息了。
前文中提到的,《麦肯锡方法》、《向上汇报》、《重新定义公司》这几本书,都涉及到了一些职场中高效工作和沟通的方法。
但其实知识是能够融会贯通的,不论是前面三本书,还是今天的《你说话的温度,决定你人生的高度》,其中讲述的一些方法、技巧,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
记得有段时间,微信公众号上有文章,提到“发微信体现人的情商”,深以为然。如果没有时间细细读书,那不妨找点类似的文章来读,对比、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