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人为什么而存在?”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你一定听过这段话,在《武林外传》里面姬无命就是被秀才吕轻侯给问迷糊了,然后自己杀了自己。可能我们当时都会觉得姬无命的愚蠢,但是你有没有真正问过自己这些问题呢?
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作者首先说了,奉献乃生命的真正意义。
我们生活在这个经过几十亿年进化才出现生命的蓝色星球上,无疑是一种奇迹。进而提出了生命需要面对的三大命题:
第一、在地球有限的资源限制下,为了永存,我们应该如何工作?
第二、为了与人合作,共同发展,我们应该与人相处?
第三、面对“人有男女”和“人类延续依赖于爱与婚姻”这一事实,我们应该如何调整自我以创造更好的爱情与婚姻?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所有的问题都可归于职业、交际和两性这三个问题。
又提出了人在4-5岁时,就已经形成了稳固的心灵与肉体的关系。此时,他赋予生命以意义,而且他所追求的目标,他的行事风格,他的情感特征,也都已成定局。这些情况在日后并非不可以改变,但有个前提,他必须首先清楚童年期形成的所有观点才行。
我当时看到了觉得这些观点很不可思议。但是越进一步看下去,越使我想起一些童年期发生的事,让我越来越相信。
问过朋友,她说我现在的性格是很严肃死板,不懂幽默,脾气暴躁,性格急躁。但是勤奋踏实,善良,有一些一般人是不会发现的创造性。
接下来我努力去回想我记忆中记得最早最深刻的回忆。虽然很模糊,但是我还是有点印象。
我记得我小时候和母亲不大亲近,和父亲特别亲近,因为有次亲戚的恶作剧让我母亲打了我,父亲从来不会打我,从此在我的童年时期的记忆里和父亲最亲近。
当然从母亲的谈话里,我知道我的哺乳期母亲因为奶水不足,所以断奶较早,这可是我童年期不大亲近她的重要原因。因为按照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的观点来看,人的不同时期,会在不同的身体感官上寻求快感刺激,婴儿期的寻求是口腔的快感。我因为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和母亲不亲近。而且我觉得和别人聊天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从来也不会累,这也是婴儿期的不满足到了成年期转化为一种寻求说话的快感。
还有我小时候和小伙伴和姐姐一起玩耍,姐姐一味夸赞小伙伴的可爱漂亮,我受到了忽视,回家告诉妈妈,妈妈没有办法抵抗我的纠缠,于是让姐姐夸赞我,我得到了夸赞,却一点也不开心,因为我总觉得那是假意逢迎,并不是真心的赞美。所以我变得自卑,总是觉得自己没有别的小孩那么可爱漂亮,有时候听到别人称赞自己,也会怀疑别人是否真心。我总是对自己说,那种对自己的赞美一定不是真的,那只是一种客套。
以上的例子,都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里面找到了解释:如果母亲的第一件工作——获取儿童的感情、兴趣和合作失败了,那么这个儿童便不容易激发出对社会的兴趣,也很难对同伴有友好之感。每个人都有对别人产生兴趣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必须受到启发和锻炼,否则这种能力必然受到挫折。
我在进一步的回忆中,发现我的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直到现在的大学,我的记忆是慢慢加深的,你可能会把它和时间间隔的久远联系起来,然而我的解释并不是这样。
我发现在我的小学阶段里好像没有自我意识的存在。我似乎没有关于我的记忆。我是一个独生子女,按理来说我应该是备受宠爱,甚至有可能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娇纵跋扈的性格的。但是没有。在回忆中我发现了,我和小伙伴玩游戏,我是年龄中最小的,我总是输,然后玩了很久我都不能逃脱角色,我很懊恼,就耍赖不玩了,所以经过了几次,小伙伴每次玩游戏都不和我一起玩了。
如果一个小孩被忽视或被厌弃,那么在长大后,便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自我封闭,无视合作,不能与人交流,也几乎完全不知道怎样与人和睦相处。
我发觉我的小学阶段几乎没有朋友,唯一有一个还是因为家离得近,所以每天一起上学放学六年才有的。坦白来讲,我的小学几乎从来不会主动和别人玩,总觉得别人会拒绝和我一起玩,别人会很讨厌我。我变得不爱说话,甚至和父母也不说话,整天的一个人沉默。那个时候我有一个很快乐的时光,每天照顾我养的花草,甚至我会觉得它们是我的朋友,我有时候和它们说话比和人类说话更快乐轻松。我现在把它理解为自我封闭期,就像蚕吐丝结茧成蛹一样,把我自己封闭在里面,拒绝了外界的一切交流。
在初中的时候,我认识了迄今为止我们还是好朋友的两个同学,她们从来都是很鼓励我,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电视剧,一起看小说,我觉得那是我很难得的一次被人接受,我感觉到了与人交往带来的快乐,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了兴趣。于是我的自我开始苏醒。
对于生命意义有着真正的正确理解,才可以了解人的性格。常有人说,人性是无法改变的。我认为,人性之所谓无法改变,是因为没有找到改变的正确方法。如果找到了人性曲解的初始端,并配以有效的治疗方法,那人性是可以改变的。这里所谓的有效方法即培养个体与人合作的勇气和精神。合作是防止神经症产生的唯一保障。鼓励孩子学会与人合作,独立处理生活或游戏中他人与自己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然后我开始慢慢地开始和人交往,我渐渐地说话开始多了,发觉了和朋友聊天是一个很开心的事情。
我曾经很自卑,当然现在也自卑,我把它大多数归因于家庭教育的影响。我母亲常说,我的脾气像我父亲,暴躁又性子急躁,好的没遗传,坏的倒是遗传了。起初我深信不疑。但是书中大量的例子证明:那种对个性中遗传特征的信仰,无异于迷信。
我对此的理解是,父亲并没有把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诠释得很好。他并不是平等友善的对待妻子,他对家庭有些统治者的优越感。所以可以任意发脾气,大声吵架,缺乏耐心倾听的能力。潜移默化之下,我的性格就会暴躁,性子会急躁了。
我的善良,勤奋踏实来自于我的父母亲农民的大自然赋予的本性,我的严肃死板在于我不懂与人交流的幽默,童年期的自我封闭。我的创造性不易发现源于我对自己的不相信与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