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系因弟子众多,大成就者也很多,流传各种称谓也不少。后世有“孔门四圣”之称,也称作“孔门四配”,这四圣指的是配祀孔子庙的颜回、曾参、孟轲、孔伋。此“四圣”配祀孔庙,颜回和孔伋居东,曾参和孟轲居西,共受香火。
颜回,又称颜子,被尊为“复圣”,他是进入孔庙获得配享殊荣的第一人;曾参,即曾子,被尊为“宗圣”,他是继颜回之后第二个进入配享行列的人;孟轲,即孟子,被尊为“亚圣”,他是继曾参之后第三个进入配享行列的人;孔伋,即子思,孔子嫡孙,被尊为“述圣”,他是最后一个进入配享行列的人。
《史记·孔子世家》有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说孔子弟子众多,有三千多,而其中身通六艺者有七十二贤。桃李遍天下,而能者多。多而不赘言。
而孔子自己也曾有评论,《论语·先进篇》有记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子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孔子在回顾自己周游列国的经历时,感叹当时的学生大都不在身边,并从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这四个方面列举了十大弟子,也就是俗称的孔门十哲。来认识一下。
德行:就是指品德好的,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的,以子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为代表。
一、子渊
即颜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比孔子小三十岁,鲁国人。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如“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颜回出身贫贱,一生没有作官。敏而好学,能闻一知十,注重仁德修养。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早逝。
二、子骞
即闵损,字子骞,比孔子小十五岁,鲁国人。闵损以德行著称,孔子特别表彰他的孝行,说他顺事父母,友爱兄弟。
汉代刘向《说苑》中曾记载:闵损幼年时遭后母虐待,他父亲知道以后,非常愤怒,要把后妻赶走,闵损反而为后母求情。他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因为后母生了两个孩子,如果后母被赶走了,那三个孩子就没人照顾了。他的孝行感动了父母,也深得远近人之赞赏。孔子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后人根据这一段故事,改编出戏剧《鞭打芦花》,并作为二十四孝中单衣顺母的主角。
闵损守身自受,“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是孔门弟子中唯一明确主张不作官的人。
三、伯牛
即冉耕,字伯牛,比孔子小七岁,鲁国人。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因恶疾也早逝。
伯牛与仲弓出现次数极少,历史上也极少记录。
四、仲弓
即冉雍,字仲弓,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冉雍气量宽宏,沉默厚重,孔子教仲弓存心敬恕重修身,办事从大体着想,多举贤才。随孔子周游列国后做过季氏宰。,战国时期的荀况很推崇他,把冉雍与孔子并列为大儒。
以德行著称,孔子对其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誉。这是孔子对其他弟子从来没有的最高评价。孔子临终时在弟子们面前夸奖他说:“贤哉雍也,过人远也。”
言语*指的是善于言辞,擅于办理外交事宜。代表人物:宰我、子贡。
五、子我
即宰予,字子我,也称宰我,鲁国人。宰予思想活跃,好学深思,善于提问,是孔门弟子中少有的曾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
宰予口齿伶俐,能说善辩,孔子常派遣他出使各国,如“使于齐”、“使于楚”等。宰予遇事有自己的主见,常与孔子讨论问题,很有独到的见解。
六、子贡
即端木赐,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卫国人。他口才很好,雄辩滔滔,又能料事。《论语》中的孔门弟子与孔子的问答之言,属他最多,孔子器重他次于颜回。曾担任鲁国或卫国之相,最善于搞外交活动。孔子对子贡的利口巧辞,有时也加以劝戒。
子贡与子路一文一武,犹如孔子的左右手。子贡很善经商,家境非常富有,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富商,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孔子去世前子贡未能赶到,孔子去世后,子贡守丧六年,为弟子中为孔子守丧最长者。
现有“端木遗风”一语,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政事指对政治事务比较擅长,代表人物:冉有,季路。
七、子有
即冉求,字子有,通称冉有,亦称有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生性谦退,是孔门弟子中多才多艺的人,深受孔子称赞。
长于政事,善于理财,曾任季氏宰。曾一度因为为季氏征税而被孔子责备。
冉求不重仕德的修养,没发表过关于仁、义、礼、孝等儒家道德观念方面的看法,也没请教过这方面的问题。孔子批评他不努力学习有关“仁”的学说。他不重礼乐修养,认为礼乐教化之事,要等待贤人君子去做。他对孔子不是绝对服从,具有一定的改革精神。
八、子路
即仲由,字子路,因他曾为季氏的家臣,又被称作季路,比孔子小九岁,鲁国人。仲由为人伉直鲁莽,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
仲由出身微贱,家境贫寒,生性豪爽,为人耿直,有勇力才艺。仲由经常批评孔子,孔子也常批评他,仲由闻过则喜,能虚心接受。孔子对他评价很高,说他有才能,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可以让他掌理军政大事。
仲由一生追随孔子,保护孔子,积极捍卫或努力实践孔子的思想学说,对儒家的贡献、对后代的影响也是很大。
文学即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的,代表人物:子游、子夏。
九、子游
即言偃,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五岁,鲁国人。以文学著名,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唯一南方人,后学成南归,道启东南,对江南文化的繁荣有很大贡献。
言偃长于文学。相传公元前444年,言偃在东海之滨设学馆,教授弟子学文习字,更以儒学的礼仪教人育德,被海隅百姓尊为“贤人”。为纪念这位毕生致力于传学兴礼的贤人,后人将县名取为“奉贤”,建造了“言子祠”,如今“敬贤、学贤、齐贤”已然成为奉贤市民的行为准则。
十、子夏
即卜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卫国人。擅长文学,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主张“做官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民效劳”。
在孔子去世后的六七十年间,办学成就与影响是最大的。子夏的教育思想在全面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基础上,又在教育目的论、教学过程论、学习和借鉴历史、慎交益友等方面有发展创新,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和《大学》、《中庸》等光辉篇章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