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认真的农村妇女。在那个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外公坚持让母亲读完小学。外公在镇里做秘书,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只是后来,大姨出嫁,舅舅还小,没有人照顾。母亲念完村小不得不辍学在家照顾舅舅。而母亲已然感到欣慰,因为在当时,女孩子上学的毕竟很少。母亲一个班才有三个女生,母亲很庆幸没有成为睁眼瞎。
外婆有缝纫手艺,母亲16岁时就跟着外婆学做缝纫。这一行很苦,当时村里有一个服装加工厂。母亲,跟着外婆没日没夜的做工。只为多挣一点公分。母亲做事认真,吃苦耐劳,又有点文化。很快,在厂里脱颖而出。
当时在厂里做供销员的爷爷看在眼里,记在心头。请人和外公外婆说情,把母亲介绍给父亲,因为都是一个村的,知根知底。父亲虽不多话,也是本分老实的人。外公外婆到很快认可了这门亲事。
母亲虽不太了解父亲,但在当时,父母之命,母亲也没有拒绝 。就这样,23岁的母亲嫁给了父亲。
婚后没几年母亲生了我和妹妹,当时已经在实施计划生育。而古板的爷爷却偏要一个孙子继承香火。无奈,善良的母亲过了一年暗无天日的超生生涯。东躲西藏,提心吊胆,最后终于生下了我的弟弟。
80年代,三个孩子要吃饭,要上学。还有两个老人要赡养,那时候母亲没有过过一天舒服的日子。闲时去服装厂做工,大忙时整天在地里干活。我们家人口多,土地多。总要比别人多做一倍的活,可母亲从来没有怨言。当我们抱怨活太多时,母亲总说,慢慢来,日子不是一天就能过完的。那时候我们很少看见母亲的身影。早晨我们起床,母亲已经去了地里 ,晚上等到天黑了,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母亲现在总是感叹,如今的科技发达了,农民种地,全是自动化,不像我们以前那么苦那么累了。怎么也没想到过,还是要有知识好。
母亲在生活上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但是在学习上对我们的要求却非常严格。她坚信知识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她不希望我们跟她一样,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她总是说,等你们姐弟三人都工作了,妈妈就跟着享福了。
都说婆媳关系难处,可自从我有记忆以来,从没见母亲和奶奶红过脸。奶奶今年84岁了,一直跟着父亲母亲在一起生活。而母亲也常常教导我和妹妹,妈妈不在身边,婆婆跟你们过一辈子,对待婆婆一定要比对待我还要好。潜移默化,我和妹妹也遵循母亲的教导,结婚十几年了,从未和婆婆吵过嘴 。
母亲很能干,因为会做衣服,庄上的大妈,大婶们经常请她缝缝补补,母亲从不肯收一分钱。爷爷出差带回来一套理发工具,母亲又总是免费给大家修理头发,农村人不讲究好看,剪短了,好做事就行。碰到红白喜事,更少不了请母亲去张罗,母亲满是自豪的说,庄上的新媳妇都是她做喜奶奶带回来的。农村人做喜事,忌讳多,也会有一两个难缠的主,母亲总会以她特有的认真,细心,把事情做得圆满。庄上人提到母亲,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如今我们姐弟三人均已成家立业,不再需要他们花钱,可六十多岁的母亲还是闲不下来。除了守着几亩薄地,还去镇上的加工厂上班。我们一个也劝不了她。
我们要是给她零用钱,她定会跟你生气。总会说,我们现在还能动,能挣钱,而且花的少,你们每家都有孩子上学,花钱的地方多呢。我们只好把吃的穿的偷偷买好,给她们送去,而她总是慎怪我们乱花钱。过后又会跟大妈大婶们显摆,这件衣服是姑娘买的,那双鞋是媳妇买的。高兴之情不喻言表。而我们每次回家,母亲都会把房前屋后种的瓜,角,茄,菜一一打包好,让我们带走。临了,还不忘塞一些草鸡蛋,给几个孩子吃。
弟弟想要接她去南京住住,她说,你们要是忙不过来,让我去做事我就去,要是让我去玩玩,我不去。去了给你们添麻烦。奶奶年纪大了,爸爸胃不好,家里离不开我。
其实是母亲离不开生活了几十年的老房子,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浸透了母亲的汗水,心血。那里有她和父亲生活的点点滴滴,那里有我们姐弟三人的生长足迹。那是她一辈子的回忆。
母亲是我们的镜子,我们的一言一行皆会按照母亲的风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勤劳,善良,认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