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已经有好几天早上低落地说不想上幼小衔接,今天更是。
“妈妈,我不要去幼小衔接,我要睡觉。”她把头往里面一转,诈睡。
我应了一声“噢”便离开。
有时候,孩子和你都需要一个空白期。当然这个空白期,我没有白白浪费,转身去把出门前要带的东西一一准备好,这样一来,我就能在接下来的时间全身心地和她一起面对。
我趴在她身边,亲吻她脸颊,夸她香喷喷的,她不做声,像个意志坚定的共产党。
得打破沉默。看到被子有东西裹着鼓起来,摸一下得知是皮卡丘玩偶,一个念头溜进来,我摇晃这玩偶角色模拟道:“哎呀,我被困住了,没法呼吸了,怎么办?”
女儿闻声有反应,用一只手去拨开被子解救皮卡丘,然后抱回跟前。
我趁机说:“宝贝,我们起床了。”一边掀开她的被子。
她倒没有反抗,直挺挺地露在我面前,可是眼睛却红了一圈。
我伸手去抱她,她倒软软地进了我的怀抱,喃喃自语:“宝贝不想上幼小衔接呐,妈妈知道了,妈妈抱抱。”
她低着头,左脑袋抵着我的胸口,刚开口就被哽咽吃了声音,我隐隐约约听到“老师教得好快,我跟不上”。
我摇晃着拍她,如她儿时那会,然后跟她说:“嗯,妈妈知道了。”
其实,跟我有很大关系。
周五她第一时间做完作业后,周六被我带去看电影、上兴趣班,周日有带去广州参加活动,都没有时间复习学习内容,更别说预习。
幼小衔接的过度,其实不是在这个暑假,而是在幼儿园最后一年,而那时我忙着别的事情,把她丢给了兴趣班和各种玩耍,如今要立马切换到学习拼音、书写、数学,适应起来谈何容易。
辅导功课时,我有时候也心急如焚,忍不住训她几句,想必让她也有所挫败。
其次,跟老师也有关系。
授课的老师经常跟我们说,不要对孩子苛刻,毕竟刚开始,家长要以鼓励为主,也说孩子学习和习惯都进步很大,是大家努力的结果等等。不可否认,从教学层面来说,是个负责敬业的老师。
只是,有好几个孩子提到过,老师好凶会骂人。我在课堂开始前接触过几次,也有此感受,比如,孩子想问什么,她严厉地阻止“只有我能说话”,让我感受到一种压制和隐形的压力。
当然,跟女儿也有关系。
她是个可以坚持的孩子,做作业困到不行,也能要坚持做完才睡觉,同时,她也不是个害怕困难的孩子,还经常在我遇到困难时开导我想办法,或者继续努力。
但是,女儿是一个自尊心比较强又有点敏感的孩子,不太允许自己做得不好,写的拼音觉得不好看,就反复地擦反复地写,不厌其烦,却不由地对自己不满起来,对老师的评价很是在乎。
我拥抱着她,感受着她的感受,同时在想可行的方法。
请一次假?可是请假又解决不了她不会的问题,只会让她第二天再回到课堂时,发现不懂的东西更多,她跟不上,体验更差,如此一来,反而陷入恶性循环。
奖励诱惑?比如满足她一次愿望。我试了一下,发现她的愿望是“今天不去上幼小衔接”。
使用权力?这是我平时爱用的,是一种不对等的势力。女儿已经处于情绪低谷,我还如此待之,很残忍。
……就在我各种为难时,我突然意识到,我的想法是送女儿去上幼小衔接,我为什么要盯着问题呢?为什么不把它当成一系列可以拆解的动作?
比如,先解决起床问题。
于是,我跟女儿说:“不管上不上幼小衔接,我们总得出门,因为妈妈要去上班。这件裙子如何?妈妈今天是绿色衣服,可是一时找不到你绿色的衣服,这件浅蓝是否可以?”
或许是我平心气和陪伴半小时发挥了作用,女儿从我怀抱里下来,去衣柜挑出了绿色的裙子。
往下,是上厕所刷牙洗脸出门。每个动作都完成后,上学问题得到了解决。
恍然大悟,这不正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区别运用。
当然,接下来我要帮助女儿喜欢上上幼小衔接,让她觉得自己能行、觉得上学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