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考研过去几天了,我的一个同学明年30岁了,仍然是每年考研大军中必不缺席的一员,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现实有时候真的有点讽刺,有些东西说了几十年、上百年,也仍旧存在,更讽刺的是,明知道这种行为不妥,但却仍义无反顾,甚至近乎偏执地去做。
并不是说追求和提升自己不可行,而是当你在追求梦想的时候,一定要有自食其力的能力,而不是一边当着“巨婴”,一边却大谈“理想”,现实与理想是无法分割开来的,试问这种所谓的理想,真的不是你逃避的一种手段吗?
鲁迅在《而已集》中说:我的话已经说完,去年说的,今年还适用,恐怕明年也还适用,但我诚恳地希望不至于用到十年二十年后。
而距离他说这句话也将近百年了吧······
1
为什么要读鲁迅?
学生时代,教科书上频繁出现在的文章就是最好的证明。
小学的“少年闰土”,初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高中的“孔乙己”、“阿Q正传”。
不得不说,在这期间,鲁迅在我认知里就是圣人。
无论是严肃认真的,还是滑稽可笑的文章,在先生的笔下,总是会变成抨击或是启示。
所以,他成了在应试教育里,我不得不去认知了解的一个人。
这个阶段,我对鲁迅的了解似乎是全面的,姓名、家境、经历·······
知道了他“从百草园的三味书屋”的学习经历,也了解了他“弃医从文”的真正理由,也认识到他提倡“白话文”运动的原因。
但可悲的是,我并没有更加深入地去了解他,应付考试后,鲁迅这个概念却被我完全抛诸脑后了。
2
高中结束后,我终于可以很长时间不用去了解鲁迅了。
但鉴于鲁迅在文学乃至历史上的地位,我还是会在网络,或者书中,时不时地遇到。
这个阶段对鲁迅的了解是碎片的,网络上充斥着不一样的声音。
不久前,媒体报道,新版的高中语文课本,将删除鲁迅的《阿Q正传》,《药》等文章,这一消息出来,网络上开始出现不同的风向。
删除的原因,据说有三条:一是鲁迅的文章艰深难懂,二是要挪点位置让其他作家文章也露露脸,三是与时代脱节。
对鲁迅批评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大家开始一致觉得,鲁迅那种揭露黑暗,直戳心骨的文章不适合这个时代。
受到负面评价的引导,我也开始怀疑:鲁迅真的脱离时代了吗?
3
这个时代,我们仍要读鲁迅。
经历了社会冷暖,看透了世间百态,回过头来再看鲁迅,就会发现,原来他的每一句话是如此地通透,如此地深刻。
当我们发现,这个时代仍有他批判的劣根性的时候,才知道他的影响力是如此深远。
以前我们读鲁迅,以为是在看历史,其实是在看现实,当你以为你已经看透了事情的本质,殊不知,鲁迅早已站在那里,冷眼看着一切。
看着沉默逃避的人,你可能会想起这句: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看着伪装自己,丢失本性的人,你可能会想起:
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
看到社会的欺软怕硬时,你可能会想: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杂感》
看到社会的冷漠时,你可能会想起:
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偶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经验》
前途与未来,都是靠拼搏取得的,就像鲁迅说的:
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