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它是儒家始终在追求的一个东西。孔子一生度的追求,但他最后却又不敢说自己做到了仁。他究竟是什么?是一个东西,一个概念,还是一个行为。这都不好说。我今天初步感受到了它。
首先一个哭着闹着找饭吃的婴儿,他的生命是觉醒的吗?从生理层面来看,我认为他的生命可能是苏醒了,有生命活动的迹象,但他也并没有完全苏醒,他可能还没有记事,也不太清楚周围发生了什么,只知道饿了张开嘴要吃,吃完后困了要躺着睡觉。那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它的生命是是苏醒的。你会发现越高等的动物,它们胎儿的哺乳期童年期就会越长,一般的狼崽他都要由父母带,半年之后,才可以独立生活。而我们人类比这还夸张,我们人类可能到18岁,知道成年之后才可以说他的童年去过了,那这是为什么呢?许多动物它生下来不一会儿就可以跑、跳、飞。那人类刚出生,什么也不会。这其实也是我们最高贵的地方,以他最不同的地方,我们在出生以后会有十几年,要是感知去认知这个整个世界,并且会去学习,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这就是我们与动物最大的不同。而如今我们也是正因为着我们的支持我们的思考,才得以让我们站在食物链的顶端。而当婴儿他刚出生时,他注定与其他动物与众不同,所以他是觉醒的。
此时此刻,因而依旧是最基础的觉醒。他的感官没有嗨,他的眼睛没有打开,心灵世界也没有打开。所以他此时是觉醒了,但觉醒的还不够。那么我们来看另一个状态,他此时是怎样的觉醒?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中说,春眠不觉晓。那此时诗人他究竟是觉还是不觉呢?如果只看第一句,你可能认为他是不觉,第二句处处闻啼鸟。便可清楚地知道,他是觉。这时他的感官是打开的,他能听到鸟儿的鸣叫。因此诗人是感官上的觉醒。再看后两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可能在睡梦中,但他却说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我感受到的是他不仅仅是在感官上的觉醒hell,他表达出的一种情绪感“花落知多少。”是一种花落繁荣的景象。这是他内心心境中的一种觉醒,他能感受到外界细微的变化。
这两则是对外界世界的一种觉与不觉。那具体归到行为上又是怎样的?
在孔子所处的时代,父母去世后人人都要守三年丧。而宰我,孔子门下的一名弟子,偏偏打破了这个规则,他只服了一年丧期便不服了。在我他的理由是三年丧期太久了,如果君子三年不行,敌法你必坏掉。若三年不去闻乐乐必崩坏。还说旧的谷子吃完后,新的谷子又生出。不同季节要用不同的木材来取火,这一个轮回已经够了。孔子说,你在儿时吃父母的谷物,穿父母给你的衣服。你难道心安吗?宰我淡定的回答:“安”再说你如果觉得心安便做吧。君子服丧时,你吃美味佳肴也不会觉得甘甜美味,听到美好的音乐也快乐不起来,居住也不安适,所以才不为也。 对宰我说你如果心安便做。
此时我对服丧有意见,有质疑的,因为我们今天没有服丧三年的规定。当时孔子这么做是因为孝他是很难做到的,那么他就需要一些规定的礼法来迫使人们去尽量的孝。我觉得这也是仁的一部分。这是仁,他体现在对父母的孝的行为上。
说这些等等之后他们之间有无什么关系?
外部世界会给予你感官上的刺激与感受。而感官又会将这些体验传达到你的内心世界,可能会是你的内心世界很丰盈。会让你的内心世界更加精彩。而你内心世界充盈与精彩之后,你就会对外部世界有一种关切,你想去探索外部世界。行,外部世界再对你的感官有一个刺激,因此它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啊,这整个过程当中。中间有一个字是仁,我认为这个关系他就是绝对通用的,它可以用到人世间的任何事。宿舍都可以去这样处理或者一个过程,但我认为这就是人,它就类似于一种外界与你那届的一个交流会带给你那一届什么啊?你那届又会迫使你去做什么,以此他总会有一个循环,我感觉这就非常的微妙。是我对人的一个初步感受。